姑娘期中考试结束,数学英语相对欣慰,语文有点拖腿,但均达到优秀,三好生应该无缘。
我未见其语文试卷,但听其自我分析:阅读理解失分较多,被扣八分。顿感问题严重,语文阅读,关乎所有学科。阅读理解有问题,其他学科都受影响。
问她可有应对之策,小小人儿,随性回我,做题呗,多练呗。见她认可多练之策。于是,晚上饭后便操练起来。
打开《一本阅读》,见她已到写人叙事专项练习——《一枚别针与邮票上的齿轮》这一课。
我遂快速将文章通读一遍。浏览习题,思忖片刻,均不算难。
遂叫她拿笔开始练习。很快,她读完全文,来到第一题。迟疑地问我,这是找中心句么?
我问,那你觉得哪句是中心句?只见她歪斜着画出最后一句。我暗暗为她高兴,中心句找对了。但此题考察的是提炼概括转述的能力。
我追问,你觉得文章主要说了什么?她支支吾吾,表达模糊。
我以吃老本的语文功底,教她解题方法。
我说,找中心句是个很不错的方法。但是,还要用自己的话转述。
“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枚带齿孔的邮票便在英国诞生了”可以转述成“世界上第一枚带齿孔的邮票的由来”。
告诉她我的解答后,她并不认可,但说不出所以然。于是,看答案。
我满心以为自己解答的近乎标准。可答案却是:
内心狐疑和挫败,誓要一探究竟。于是打开手机扫码,看视频讲解。最终老师的讲解,让我感觉自己语文都还给老师了。
视频中老师用了“串联要素法”,即要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提炼总结。
姑娘一知半解,说平时老师是让他们提炼每段关键词连成句子!
明明一句话就能概括总结,为何要如此复杂?
虽然费解,可还是让姑娘照抄答案,以增加她对题型的印象。
待她抄完,两空行差点不够写,估摸不止50个字。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迹我有点说不出的窝火。
虽然第一题她一知半解,可后面她答得基本正确,都能拿满分。今日练习也就结束。
此题让我耿耿于怀,于是我开始调查。看看大家都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先后问过朋友、同学、亲戚,大家的答案基本跟我无异。
我想这些人还是不够专业,最直接的就是询问一些语文老师。
第一个语文老师,跟我的答案差不多。可是她后来好像想到了什么,于是说要有事件发展的“六要素”......
一个不够,我又请教了另一个老师,这位资深老师说,当然得按照“六要素”答题,不然怎么给分?
我蓦然。原来是为了打分,而不是考虑学生的答案是否合理,能力是否达标。
前前后后咨询了六七个人,多数第一反应都是我那般的简洁答案,还有一群中语文老师回答更简洁:邮票制作......
有家长回忆了一则笑话,以回应现在一些题目的匪夷所思。
我哗然,因我不是命题者,我急需回炉重造!
如果是你,这题你会怎么答,能得满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