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第八章:名家
第九章: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孟子是稷下代表理想主义的“儒家”的一翼。他的著名的一个论述就是“性善论”,这一论述回答了孔子关于为何行仁的问题。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都有四德“仁、义、礼、智”,均可以从内部自然发展,也是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禽兽的原因。在与墨家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认为爱有差异,墨家则主张爱无差异。两者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儒家主张人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发展起来的,墨家的兼爱则是外部人为的附加于人的。当然在国家起源上,儒家和墨家也有不同的观点,前者认为国家以人伦为起源,它的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后者则有另外的见解,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有用。孟子对王霸的圣人治道之说在现代国家统治中也体现的很明显。圣王以道德指示和教育为主,霸王则通过暴力强迫来实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圣王要实现王道必须对土地进行平均分配,而且人人应当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孟子区分了天霸(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和人霸(公卿大夫)。对“万物皆备于我”体现了其学说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孟子首次提出了“浩然之气”(一种超道德的,与宇宙同一的人的气),并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知道和集义)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一个人能够知道而且长期集义,浩然之气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最后,作者也指出孟子认为人性在圣人和其他人之间并无不同,只要充分发挥其性,人人可成为圣人,即”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名家在古代以辩者闻名,代表人物邓析、桓团,惠施和公孙龙。在本文中重点介绍了惠施和公孙龙(名家真正的创建人)。惠施和公孙龙分别代表了名家的两种趋势,前者强调实的相对性,后者则强调名的绝对性。惠施的相对论,在《庄子》中的惠施十事中都有说明,我们不可能实际经验到所有的事物,实得物同与异都是相对的,即所谓”合同异之辩“,我们既可以说万物彼此相同,又可以说万物彼此相异。而以诡辩闻名的公孙龙则持一种名的绝对性的观点,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这与柏拉图的理念类似,他的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从三方面来论述了这个命题:马、白、白马命题不同;马、白马外延不同;马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从而论证了“白马非马”。另一个命题“离坚白”,公孙龙用知识的形上学的辩论,确定了它的命题:坚白分离,这也是“离坚白之辩”。公孙龙在《指物论》中,把共相称作指,因指与旨相通而有观念、概念的意思。惠施与公孙龙都认为他们各自的哲学中有“内圣外王之道”,庄子对名家这个超乎形象的世界的发现推而广之就出了贡献。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逝曰远,远曰反”说明了一条自然规律:物极必反。老子把事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称为常,在将这些自然规律指某人的行动时,老子提出了“袭明”的概念。道家全生避害的思想“反者道之动”引申出了“无为”的学说,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为会少一些,不违反自然任意妄为,应该把作为限定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以“朴”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老子反对儒家的仁义,同时也强调“弃智”,认为这些都会导致欲望增加,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老子虽然也赞同儒家理想国是由圣人为首的国家,但他却认为圣人应该完全无为,认为圣人应该消除乱天下的一切根源,如,老子所说“圣人皆孩之”“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作者指出了圣人的愚是大智,是精神的创造,与孩子与普通人等自然产物的愚完全不同。道家对此在有些地方混淆了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