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前会基本是这么开的:班长或主管在前面讲,团队成员中有一部分还在神游(瞌睡还没有醒),有一部分对班前会这套“经文”已经半麻木状态,听腻了。总之,班长说班长的,成员能拣多少到耳朵里,不得而知;班前会是每天开过了,但是效果不如人意,班长们除了恼火好像也无辙,只好自我安慰:开,总比不开要强;讲,总比不讲要好;听得进几多,是他们自己的事;听不进,我们就多念几遍。。。。。。
这样的班前会存在两个主要弊端:
1、个人缺动力。班长或主管,用简单的方法把成员聚集到一起,传达工作要求、分享案例经验,很清楚的告诉他们做什么,这是但长期效果并不好,问题在哪呢?因为这是单方面的灌输,没有号召成员参与,没有与成员产生对话。实际上,所有人生来就具有“参与感动机”:这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愿望,使人们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从而不断体验、不断进步。因为忽略了这个人本需求,班长(主管)们认为必须去管、去监督成员去学习和提高,认为必须去教、去碎碎念,以保证他们会“听话”、“守规矩”。实际上,日复一日后,人的内在动力一点点被闲置。
2、团队缺活力。个人的成长和改变固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希望长期有效的解决问题,就必须依靠集体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如果没有把班组看作是一个全系统,组员们被动的接受命令和信息,个体的自我创造力没有得到挑战,个人智能未被尊重,慢慢的,整个团队就会缺乏思考、缺乏活力。
针对上述弊端,班前会可以这么开:
首先,得跟大家把为什么要开班前会讲清楚,讲通透。不错,每天都会发生常规性的和突发性的各种工单问题,只好定个规定,要求每天早上开班前会,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当然“不得已”并不是说班前会这项工作必须处于被动,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开的。要说明白的是,到某一个时期,诸位的技能和习惯已经养成,大家把班前会里讨论到的方法混合到自己的工作里头,有实际需要的时候能够自由应付,那这个不得已的办法就达到了它的目标了。所以,班前会是各位的一个工具、锦囊。
班前会的第一种:倡导对话,全员参与。比如拿出一个重复故障引发客户投诉的案例,不要直接说出正确做法,不要直接说要求,而是换个提问的方式邀请大家一一来表达:“现在有个问题,我们来讨论一下怎么解决它”,当这个问题一出,每个人都能嗅出“不一样”。再比如,班长获得一个新的知识点,想通过班前会分享给大家,让大家都掌握,那么就不要直接讲“当遇到什么问题时应该怎么做怎么做”,而是换个方式,发起提问“装维助手查不到OBD端口了,怎么办?”,以激起大家的声音,当声音从他们当中的某人发出,他们更愿意去听,去回应,这样大家自然而然都参与其中。这么做的好处,一是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参与感和自我实现,从而激活动力;二是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集体思考的过程,我们除了一件接一件事的去做,还要停下来,带领大家一起思考提问:“这里发生了什么?那个为什么对我重要?”或者“为什么我在刚才的沟通中会愤怒?”“我们刚才作出的决定有什么长期的意义?”,只有这样,整个团队才会充满生机。正像苏格拉底说的:“没有思考的生活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第二种:人人都是班长,也就是轮值制。每位成员轮换着来当班长主持班前会,这个过程中,随着参与的次数和程度越来越深,整个团队会进入一个渐入佳境的状态。个体方面:比以前会提问、会表达、更理解班长(组织)的要求、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聆听、学会理解他人;团队方面:“当一个集体开始在对话中取得进步时,一种新的聆听方式出现了,人们开始聆听集体,不仅听到每个人的说法,而且还听到在这个集体中流动的更深层的含义。”所谓团队文化、集团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产生,每一个成员都会以身在的集体为荣,都会以个人进步为荣,都会以参与集体成长为荣。那么,团队建设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为什么会说班前会可以用这些方法去开,因为这些方法都有理论依据。而任何方法(工具)必须以理论为根,因为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且有利于我们归纳总结评估。而班前会这么开的理论就是:咱电信集团的第三次战略转型之内涵。哇,一个小小班前会都扯上战略?这么夸张?不夸张,如果这是在抱大腿,那么也是最正确的抱大腿的方式。
第三次战略转型的三大核心是“网络智能化、业务生态化、运营智慧化”,而这三大核心的核心,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战略是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这么说的原因有二:
一、以往的战略思维的特征是以打败竞争对手为出发点,即博弈思维,而现在的市场环境变化多端,行业不停被重新定义,我们的对手到底是谁并不清晰,所以,今天的战略出发点不会再是竞争对手,而是用户体验价值,咱们必须围绕用户体验去思考我们的战略,所以第三次战略转型应市而生。
二、以往的战略思维的根本是打造核心竞争力,于是会围绕核心能力、客户差异化去投放资源,以追求市场占有率。而现在,如果继续如此,将难以获得持续增长的利润,“共创价值”的思维替代“竞争思维”才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当下,要跳出传统竞争的战略导向,就必须了解用户体验以及价值共享的本质需求,从竞争到合作,从合作到共同成长,围绕客户体验展开价值共享,这才符合当下市场的变化。而当下装维队伍人员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90后越来越多,所以带团队的方法必须变化,变化的理论跟战略转型是一样的:了解员工的根本需求,满足员工的体验(参与感、内在动机)、协同合作,共同成长、共创价值。
在新方法推行过程中,还得牢记一点:以终为始。班前会,看似一个简单的工作,10-15分钟,真要做好它,不容易,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产生效果,我们要有耐心。彼得圣吉说过:“任何组织本质上都是其成员思考和互动方式的产物。”,所以我们要有信心,一旦每位成员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互动,那么大家就已经开始都参与到团队建设中来了,距离卓越团队的目标只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