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必不可少的三要素

“任何一个没有正当职业的年轻人,都说自己是个作家。”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竟有种莫名被说中的感觉。

我写了一年多了,也读过不少写作类书籍,却还是不得要领,直到最近参加了一个多位自媒体牛人开办的写作营,才明白好文章原来是这样写出来的。

写作营的几位老师,多是大学时期就开始新媒体写作及运营,夜以继日的码字写策划案,后来出书到自己开文化公司,他们的成功之路也是自己写出来的。

听完他们的课,醍醐灌顶。现在总结其中三点,分享给也想写出好文章的你。

好文章要有好标题,好框架还要有一个好结尾

一、好文章要有好标题

《给年轻人的忠告》,《20岁你必须学会的10条处世原则》。这两篇文章你会选择点开哪个?

显然后者更加吸引你,对吗?假如你恰好是20岁上下的读者,那么一击即中。因为这样标题的文章就是为你代言的,切中痛点跟你息息相关。

人性的特点,人们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事感兴趣

再看一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凌晨1点,他被30年好友拉黑:别高估任何一段关系》。

前者太过普通,后者它用了“凌晨1点”、“30年好友”、“拉黑”,吊足了你的欲望,转折、悬念,肯定要打开看看。

现在是“屏阅读”时代,碎片化时间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可能在等车的间隙,或是点完菜等菜上桌的片刻。

你要想别人手指滑过你的文章时,愿意停一下点进去阅读,第一步就是标题足够吸引人。当然,不要去做标题党。

你写一个《我家的猫》、《我的伯父》这类标题的话,不管你的内容写得多生动、感人,别人大概率上根本就不会打开,除非你的伯父是鲁迅先生。

好标题是能够击中别人的痛点,引发别人的认同感、危机感、紧迫感;设置悬念,制造矛盾冲突,跟人们的常识、期望相反。

二、好文章要有一个好的框架

框架就是大纲,就是整体的写作思路。在清晰的框架下呈现好内容,才是真正吸引人,阅读、评论甚至转发的核心。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写文章之前头脑里思绪万千,万马奔腾,可是当你打开电脑坐下来的时候又无处下手,或者就是一团乱麻。

就像有时候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却不知所云,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作者没有表达清楚,是他自己也没有想明白按照怎样的逻辑顺序来写。

我原来定位自己是写情感文的,默默地写了8、9万字之后,依旧读者寥寥,才开始学习、拆解网络热文。

发现情感文是有写作框架的:

1. 总分总+平行式结构:开篇引入+3个平行分论点+总结升华

2. 分总+递进式结构:反面论点+正面论点+进一步阐释+收尾金句总结

3. 分总+递进式结构:开篇引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论干货)+解决问题(给行动建议1、2、3)

新手按照框架去写就很清晰,不会陷入一个人的自嗨,读者却根本不买账。

论点也就是你想传递给读者的观点,可以用新闻热点,影视剧,身边故事来引入,选取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故事作为素材。

用身边生活故事贴近生活,会更有场景代入感,用名人经典会更有说服力,也能提高你文章的档次,所以为了让你的文章更有可读性,最好两者结合使用。

写作之前有框架就是“胸有成竹”,下笔就不慌不乱,读者读完也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三、好文章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

我们都听过那个著名的“峰终定律”,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经过深入研究得出:

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而在过程中体验的好与不好,基本对体验没有影响。

因此,写好文章的结尾绝对是个重要的加分项。

一般文章的结尾有三种方式:

1. 总结升华,干净利索

用名人名言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或将观点、道理推而广之,或者引起读者共鸣的金句收尾,说出读者想说却没能表达出来的话,直接触动转发欲望。

2. 戛然而止,适当留白

就是在写到一个高潮部分,矛盾冲突特别凸显出来了,突然收住,给读者留下足够的遐想空间。

莫泊桑小说《项链》的结尾就是这样的。女主人公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借了一条项链参加宴会,却不幸丢了,花了十年的年华去拼命赚钱偿还,归还时对方告之那条是假的,全文到此结束……

3. 号召祈愿,引发共鸣

“让我们努力做个情绪稳定的人,有修养的人,平和温暖的过一生。与你共勉!”类似这样结尾的文章,你也一定读过,对吗?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发声的自由,人人都可以写,却不是都能写出好文章。

好标题让你的文章有机会被读者看见,并打开来阅读。清晰的框架才能让你把头脑中网状思维,用线性的文字传达给读者。而好的结尾会令人回味悠长。

最后,借李笑来老师的话与你共勉:“坦然接受开始时候的笨拙”。不止写文章,对其他事也适用。

好文章都是写出来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