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起,对时间管理和知识构建的一些书籍和课程产生了兴趣。在向朋友推荐的时候,会有一些声音表示,老师讲的东西并不适合我啊。这一点,我也很是认同。但是,作为一个身在多元化时代的人来说,听取一些方法论,然后自我伸展并完善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想,结合学到的技巧,自己总结一些平时工作生活中觉得不错的小技巧。
今天记录的,是这段时间,我在使用微信时总结的一些小经验。因为每天都会点开微信,所以我想怎么样能让微信不变成我的时间粉碎机,而是成为我学习工作的得力武器呢?
1改变微信的语言设置
在用惯了中文版的微信之后。想学外语的朋友,可以试着将微信的语言变成正在学习的语种。微信系统的多语言做的还是不错的。
相对于我们熟悉的中文,一些词汇,如二维码,表情等等,英文应该怎么说呢?不用死记硬背,调成英文,每天见到它们自然而然就掌握了。
2巧用置顶功能
随着好友越来越多,关注的订阅号越来越多,微信界面会变得很‘花俏’。
这时候,置顶功能就派上了用场。
a经常联系的人
b每天一定会看的公众号
c会再看一遍的订阅号
我会把上面这三种账号设置成置顶。比如家人的号码,部门的群,银行账单号码,正在学瑜伽时关注的订阅号等等。这些账号不会不停的被刷到界面下面去。在查找时,节省了很多时间。
记住,如果删掉的话,可能需要再重新设置置顶哦。
3背景图片的利用
有时候加入了一些群,除了群主谁都不能改群名。可是群太多了如何区分呢?
这时候,在自己的手机里准备一些可以做背景的图片。每次加入一个群之后,利用这些图片就可以区分了。
比如我在手机的记事本中分别打出,[常用群,勿删]或者[此群有效期至3月30日]之类的文字之后,截图。然后将截图分别作为各个群的背景图片。群再多,名字再近似,也可以区分并及时清理了。
4 用微信做日程本
这个功能我是利用了朝夕日历。
起初是想利用朝夕日历打卡早起。后来发现朝夕日历推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课程。
在朝夕公众号提醒课程即将开始时,我发现了它的日程本。样子比较简洁,编辑起来也不难。
把公众号用方法3置顶之后,随时查阅,也是很方便的。
当然,我觉得应该还有很多其他的公司推出的日历也应该很好。因为我用的只有这个,所以只简单介绍这一家。
5有了微信少下载很多APP
下载很多APP,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等于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看手机。
而关注一些APP的订阅号(公众号)则减少了上这些APP的时间。因为每天这些APP都会推送一些精华文章,等于是为我们提取了精华,节省了时间。所以,在时间和手机容量都不太够的时候,可以考虑这个方法。
6朋友圈的利用
有些朋友在做时间管理的时候提到了关闭朋友圈功能,认为点赞之交发的东西也没必要看,甚至很多人发广告也是浪费流量和时间等等。这里不想评论这种做法。我的方法呢,是在设置里把朋友圈更新提醒关闭了就好。毕竟是朋友交流的一个渠道。
同时,我把朋友圈作为我的收藏夹。
因为微信的收藏夹有些东西不能转发,有些东西不能加备注。可是朋友圈就可以添加备注和转发,这样就方便多了。比如我把收集的文章,视频等等等等都加上【】的标题,然后经常性的在我自己发表的朋友圈里查找需要的东西时,看【】里面的内容就很容易找到了。
我的朋友圈里有学习语言的【英语】学习瑜伽的【瑜伽】有【日记】有【时间管理】,不论哪方面的内容,不管是图片,视频还是链接,用这个小小的【】管理起来,十分方便。
7固定时间查看微信
这一点应该是很多时间管理的老师提到过的。每个人的操作方式也是各不相同。但是想要追求的结果,我想,应该都是避免手机,或者说是社交APP带来的时间流失。
如果在已经和家人朋友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固定时间查看微信是十分可行的。
我这里说的查看,并不是说不和朋友聊天,而是指每天早晨中午晚上查看订阅号和朋友圈。
作为补充知识的渠道,定期定时的查看即可。没有必要随时查看更新。
以上这些小技巧,我想,应该有很多朋友都已经在用了。这些并不是我的创新。只是一些小总结。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我也很乐意和各位朋友交流思想,扩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