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性其实可以理解为反馈;在生活中人与人的对话就是反馈的一种形式,例如“你吃了吗?”“恩,我吃了,你呢?”“我还没有……”,这种一问一答,就形成了一种反馈。再比如使用实体产品的排插通电以后会有指示灯亮起,实体键盘的按下弹起等。人们在生活中非常依赖这种反馈,一个反馈往往指示这一步该怎么做。经过作者分析发现,最有效的沟通都是遵循高度的线性模式:行动---确认---再行动。
响应性包含三个要素:
1.邀请技巧(翻译如此感觉怪怪的)
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如何吸引眼球,提醒(提示)用户触发点在哪里。在设计中,我们往往会把引导用户进行操作的按钮进行特殊设计,例如在你卸载某个软件时,设计者往往不希望进行卸载,所以会把“再试试”或“取消”等按钮过度设计,把“卸载”或“确定”按钮置灰等等。
2.转换技巧
立即回应用户所做的事,用户在进行操作时的状态变化。例如鼠标移动至网页上的可交互性的元素时鼠标悬停(mouseover)的效果,用户操作完后的等待小漏斗等用户在进行操作过程的反馈。在pc端转换的方式可以通过链接的下划线,(鼠标移至后)字体的颜色变化等提示用户;在移动端由于没有鼠标的存在,一般会用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箭头,图标告知用户列表等元素可进行操作。
3.响应机制:
响应机制是指用户完成了一个有意识的行动后,所发生的真正能够表示接收到的效果或提示;响应机制和转换技巧的区别在于响应机制是事情发生后的最后结果,而转换技巧则是事情发生过程的一部分提醒。例如浏览网页时鼠标移到了按钮上的高亮显示(转换技巧),当用户进行点击时(动作的发生)跳转至新页面时的加载中(响应机制)。在实际应用中有三种设计方式可供参考:亮度调节、缩放、声音的变化。亮度调节就比如移动端中的黑透效果(弹出框明亮,页面后方设置40%~60%不透明度的黑色);缩放就是结束流程的窗口缩小或缩小关闭。声音就比如发邮件成功后的“咻"一声,告知用户邮件已经发生成功飞走了。
响应性的设计主要为了解决用户在使用产品中的三种情绪:害怕、不确定和怀疑。害怕出差,不确定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怀疑自己的操作是否有效等。树立反馈、确认和响应机制就算不能解决问题,但最起码能够缓解问题。
记住:如果要用户做什么事情或需要引起用户某方面的注意,只要用户按照勒要求去做,就要给他合理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