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重读亲密关系这本书开始,每天都带着觉察和自省,通过亲密值的测试,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一直在向内探索我嫁给陈先生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认同,本书中的一个观点——选择亲密关系实际上是源于自己的内在需求。
但是如果我们所需要的快乐、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许多事物,都要经由别人来实现的话,那就有问题了,我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原来我们一直寻求的,其实是孩童时期没有得到的。
孩子的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说白了就是“爱与被爱”的需求,进入到择偶期的我们通常会考虑的是选择。选择自己爱的人还是选择更爱自己的人,甚至有很多人只是因为“他对我很好,他更爱我”而在一起。
我发现我也一样,我觉察到在亲密关系中我总是不断的确认和试探自己的重要性——“我是不是你最重要的人”,为了映证这一点什么手段和招数都使过……“哭闹、威胁、冷战、抱怨、撒娇、发脾气等等”
我一直以为是我性格有点作,我以为是我太任性,只要有一点意见分歧和不愉快就会折腾的天翻地覆,最终证明“你不在乎我,我一点也不重要,你不爱我了”
……
现在想想,其实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爱有什么关系呢,仅仅是一些小误会或者小失误而已,有时候也只是意见分歧,不至于上升到天翻地覆、撕心裂肺的地步。
现在我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我的自我需求,孩童时期没有得到映证,以至于三十多岁了还一直纠结于“我到底重不重要”[破涕为笑]
回忆起来,确实是这样,小时候一直有个观点“妈妈偏心哥哥”,二胎家庭的普遍现象吧,为了赢得父母全部的爱,总是争强好胜、爱表现自己、慢慢的不知不觉间形成了潜意识。
现在,三十多岁了才突然醒悟过来,总是从别人身上寻找“需求”,是不现实的,无论是对方是父母还是配偶。
只有自己爱自己!
自己重视自己!
自己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才能够不被内在需求左右亲密关系的正常经营。
有觉察就会有控制,有控制就会有改变,加油,亲爱的自己,带着觉察继续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