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感到茫然?你需要制定正确的目标。
原作者:布鲁博德
一直喜欢读书读了许多年,也读了许多书,却收获很小。
后来,看到有人在网上问,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记了,读书的意义何在?有人回答,那些忘掉的书,其实已经融入了你的灵魂。
也许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书籍可以起到化妆品的作用,装点自己的灵魂,美颜自己的形象。读书破万卷,变成乔碧萝。
然而,想想自己,读了许多书,没记住多少,气质也没有升华,倒是感觉越来越油腻了。
总之,自己读书是存在问题的,而且也知道问题所在,那就是多而不精,散而不专。说到底,是对于读书,过于随性,没有理性规划,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近期读到《小逻辑》,也印证了这一点。
《小逻辑》的作者欧文·瑟维斯、罗里·加拉维尔是英国政府的行为观察小组成员。行为观察小组在2010年成立,目的是为了找到明智的方式,助推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小逻辑》一书汇总了行为观察小组成立以来近10年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思维工具,让读者们能够从小逻辑入手,实现大目标。
全书包括七个核心概念:设定目标、制订计划、承诺机制、奖励机制、分享机制、反馈机制、连接纽带。关于我读书存在的问题,便属于设定目标的范畴,《礼记·中庸》中曾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设定一个完美的目标,对于一件事、一个人都至关重要。《小逻辑》对此提出了三条简单的黄金法则,帮读者能够理性的制定未来目标。
第一条黄金法则:选择正确的目标
任何人都会认为,自己选择的目标必然是正确的,但其实未必如此。人们总认为,目标要宏大,就像人们常说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鸿鹄和将军必然稀少,更多的还是燕雀和士兵。每月收入五千元,却偏偏想在明年实现挣一个亿的小目标,那肯定是无法实现的。所以,目标过于宏大,就不再是目标,而是空想。这也是《论语》所说的“过犹不及”。
另外,设定的目标应该是积极的,具有正能量。《小逻辑》中建议,在设定目标之前,应该停下来想一想什么能真正地让你或其他人开心。也就是说,你应该把目标设定在能够提升幸福感的事情上。为此,《小逻辑》列出了五个元素,这些因素对于提高人的幸福感具有普遍性。分别为:
加强你的社会关系。
变得更加健康、积极。
学习新的东西。
更加好奇。
给予他人。
以上五个元素,符合其中一项即可,比如减肥、跑步,可以让自己变得健康;学习乐器、烹饪,能够学到新的东西;参加公益活动,会通过给予他人,让生活态度更加积极。读书,则符合全部五项元素。
在加强社会关系上,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在与他人交流时讲出更加有趣的典故,提出更有创意的观点,赢得他人的欣赏;在变得健康积极上,读书可以涵养心境,陶冶情操,对于人生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学习新的东西上,读书本身就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更加好奇上,随着读书的深入,会逐步接触到更有深度的知识和思想,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在给予别人上,可以通过写文章、音频说书、视频讲座等形式,将自己学到的,传达给他人。所以,读书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目标。
第二条黄金法则:聚焦单一目标
人们经常引用庄子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用来激励他人要刻苦学习。但是,这只是半句话,后面还有半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徒劳无功的。所以,庄子的这句话是略显消极的,但却揭示了冷酷的现实,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只能做好有限的一些事情。像达芬奇那样,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解剖学、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物理学、土木工程等领域均取得显著成就的博学者,毕竟百年难遇。而且,如果我们试图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必然会分散精力,努力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有时问题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太多了。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也是一样的道理。我读书便是如此,什么书都想读,结果导致什么书都读不好。《小逻辑》对于如何聚焦单一目标,建议通过三个步骤实现:
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目标。这一点要分析自己兴趣与激情的真实所在,对于读书来说,书籍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经济、科学等多种类型,而我更喜欢文学类书籍,那就应该将文学作为自己的最佳目标。
设定明确的目标量值。这需要列出书单,可以暂列30本。为保证书单质量,可以参考豆瓣TOP250、京东、当当等网站的榜单、文学奖获奖情况等。另外,读书的收获应该靠输出来衡量,所以,还应该在读完每本书之后,写一篇书评。
明确完成时限。这一点是设定目标的必然要求,对于30本书的书单和30篇书评来说,将一年作为完成时限,就比较合理。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自己读书的目标基本成型。
第三条黄金法则:把目标分解成可控的小步骤
分解目标,其实就是采用“分块”的方式。“分块”,通常用于记忆,比如需要记忆一组数字:789985476342。如果对这组数字整体记忆,难度会很大,而采取“分块”的方式,将这组数字拆分为7899-8547-6342,在记忆时就会容易一些。
在实现目标时,这种方式同样有效,不过,把目标“分块”,具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把目标分解为零散的任务。
第二种方法:把目标分解为零碎的时间。
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目标。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实现最终的目标。比如可以将找工作的目标,分解为撰写简历、寻找用人单位、投送简历、面试、录用等步骤;也可以把跑马拉松的目标,分解为完成五公里、十公里、半马、全马等步骤。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反复完成重复的任务,来确保最终目标的完成。比如戒烟,保持戒烟一天,比思考戒烟半年,要容易得多,而连续完成183个戒烟一天的任务后,也就实现了戒烟半年的目标。对写作者来说,也是长期坚持,“一天写一页”,比动不动就熬夜写作的,更容易保持旺盛的创作力。
至于实现读书的目标,看似需要第二种方法,合理利用好每天的时间,在一年之内读完自己书单上的所有书籍。其实,并非如此。书籍有厚有薄,而且,有的适合快速阅读,比如小说类;有的需要思考揣摩,比如诗歌类;有的需要翻查辞典,比如古文类。因此,在分解书单目标时,应将每本书作为一个零散的步骤,参考书籍的页数和类型,分别设定为不同的时间。
《小逻辑》一书,不仅对于设定目标,提供了这些简单的思维工具,而且对于制订计划、承诺机制、奖励机制、分享机制、反馈机制、连接纽带等其它六个核心概念,也都列出了三条黄金法则,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行为科学框架,能够实践于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