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几年重读《奇特的一生》,比起柳比歇夫的方法,更关注他的动机,然而关于这点在书中并没有提到太多,只是说他28岁的时候决定为了生物学术研究贡献自己的一生,定下了终生的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并始终为此努力。
柳比歇夫实践了“立长志,而不要常立志”。
我很好奇,他是怎么在和我差不多的年纪,定下了终生的奋斗目标。
他经过了怎样的思考,在这条路上有没有踌躇的时刻。
我如今二十多岁了,仍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我知道我想要清晰深刻的智慧, 我想要健康强壮的身体,我想要爱人想要被人爱,想要足够多的钱让我不用为钱出卖生活。
但我想做什么呢?我喜欢做什么工作,我喜欢用什么方式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我始终难以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不能满足于只是活着,做别人让我做的事情。
这本书主要是介绍柳比歇夫的文学传记。
柳比歇夫,前苏联的哲学家、昆虫学家、数学家。一生写了七十多部著作,论文和专著一共写了一万二千五百打印稿,他的著作内容包括生物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回忆录,他讲课、实地调研农庄、研究地蚤,成果惊人的多。
柳比歇夫把这一切归功于他的时间统计法,他记了52年的时间日记,把自己所有的事件活动都记录在纸上,误差不超过五分钟。
介绍一下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为什么要做时间统计?
人最重要的是生命,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那我们的生命都消耗在什么事情上了?我们能做到心中有数吗?我们能不在每段时间的终点尴尬的问自己“时间都去哪了”吗?浪费时间是必然存在的,但要做到心中有数,浪费了多少,怎么浪费的,浪费在什么事情上了。
摘一个他其中一天的日记: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 –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 时二十五分。
他记下了每个事件花费的时间,给事件打上了标签方便之后的统计(“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附加工作”...就是标签,后面是具体事件)。
每月每年都会进行统计,通过这些数据,他得出他每天能保持高强度工作的时间大概是四五个小时,也就是说完成四五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后(不包括附加工作社会工作等),就不用再勉强自己,可以安心的去做更轻松愉悦一些的事情了,比如写信(然而他的信件也不是拉拉家常,而是学术辩论或对具体事件发表意见,仍然需要精力)。
这对我们的借鉴意义是,作为一个普通人,高强度工作学习时间可能更短,或许每天只有两个小时,但这两个小时一定是纯工作、学习时间,不包括上厕所、泡茶、走神等 也不包括中低等强度脑力活动。
了解到这一点,就相当于了解到自己的体力极限,对自己的安排会更理智,不会强迫自己待在图书馆磨洋工,毕竟我们知道通过不断的训练,我们也会越来越持久,但现在不用太强迫菜鸡的自己。
总结了一段时间的记录之后,就大概知道自己做一件事、看一本书、每天工作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以安排未来的工作了。很多年初flag之所以倒的那么快,就是因为没有之前的经验作为参照。计划都是拍脑门定的,也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
如果我们决定要跑一个马拉松,那我们会根据以往的体力来循序渐进的制定计划,但在其它方面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柳比歇夫对时间的管理和对精力的管理是结合在一起的。精力好的时候做比较难的任务,差的时候做轻松一些的(而不是娱乐)。
柳比歇夫把这比作田间轮作制,也就是在自己的精力(田)周期变化的过程中用不同的任务(作物)进行轮换。比如在论文写累了的时候看看书,学学英语,而不是累了就玩。
熟练使用这种统计方法后,他想做什么都可以,而不是只限于学术工作,“时间统计法成了他即兴演奏的乐器,他爱演奏什么就演奏什么”。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样限制自己太过严苛,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但柳比歇夫的业余生活同样精彩丰富,他考察、听戏、游泳、外出、讨论、玩乐,他娱乐但他不消磨时间,他认为“时间是用来创造,认识事物,享受生活乐趣的”。
他让我看到了一个榜样,一个使用正确方法度过幸福一生的榜样。
摘录一些阅读笔记:
1、“坐功好是大多数天才的特点,柳比歇夫他属于这样一类学者,给他们照相,不该照脸,该照屁股”。
想起冯唐的小方屁股蛋子...我很少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坐功好、专注、有耐心同样是重要能力,和聪明、高效平起平坐。
方法高效固然重要,但投入足够的时间也很重要。我总是过于强调前者,我是那种有很多小聪明但是没有大智慧的蠢人。
2、“他是依靠他那最最合理的方法一手造就了自己,他创造了他的方法,他通过他的方法证明,如果把一切才能集中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只要连续多年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采用他的方法,可以超过天才”
认知很重要,方法也很重要。我发现人对事情的认识真的是一直处在一个波动的状态,以前我觉得方法很重要,过分强调方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后来我觉得认知很重要,过分强调认知带来的动力。现在我又开始强调方法了。
就是在一次次的摇摆中,人对事物的认识就更接近本质,更接近平衡。而摇摆也是认识事物的必经过程,这就是辩证法说的否定之否定吧。
3、柳比歇夫的原则:
1、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下工作去休息
4、睡的很多,十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这是柳比歇夫基于对自己的认识确立的工作原则,不能照搬但可以借鉴,主要是借鉴他认识自己的态度和深入程度(从1、2来看说不定柳比歇夫也偶尔拖延呢)。
4、“自律有助于保持精神状态”
自律即自由这话真不是白说,随心所欲固然有快感,但会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而自律会让自己获得“我有足够的力量控制自己”的快乐。
5、“只有目标,却没有找到接近目标的路,或者想了一条路,半路上不停怀疑自己是否走对了,是否有更好更快的路走,很难拥有伟大的目标。”
说的就是我了,努力克服吧,现在想到的可操作行为是在做决定的时候写下这样决定的原因,以便将来在想更改的时候回忆起过去做这样决定的原因,让更改变得更慎重。
构建自己的时间统计法,记录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