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中提出的教育理念不仅对于家长具有巨大的价值,同时对于支教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家长课堂中提出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干净整洁,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负面情绪,这同样适用于支教课堂。一方面,在课堂上,干净整洁,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有助于使学生们静下心来学习,同时,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教学质量的保障,能够反应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整体状态。创建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有利于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在课堂上,需注重化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展示个性,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拉动课堂教学活动到一个新的水平,可以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与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维持长久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作为老师,应尽量避免在学生面前表露自己的负面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入课堂,在一个班级中,可能会存在敏感的学生,他/她并不知道你的负面情绪从何而来,可能你不小心看了他/她一眼,他/她可能就会将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进一步甚至可能因此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可能对你所教这门课程产生畏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极其重要。
2、理解和尊重学生
不仅仅是家长,作为老师,理应理解和尊重学生。大学生走进支教课程,应该具备共情能力,能够理解学生,也应具备平等意识,尊重学生。在理解学生方面,我们应该具备共情能力,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善于共情的教师可以充分理解和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共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与学生日常交往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并与学生一起享受共情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在尊重学生方面,学生是独立的、与教师平等的个体,学生同样应当受到老师的尊重,尊重无处不在,尊重体现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细微工作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细致入微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教育是智慧的、尊重的、互动的。我们要用智慧的方式,塑造智慧的老师,培养智慧的学生。学生会从我们的真诚教育中,感受到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当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就会学会自尊。有自尊的学生才会尊重别人,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当满含尊重与关爱。
3、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不仅仅只有家长的参与,老师也是重要的推动力。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个别差异的了解与鉴定, 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学习方式的差异对应着不同的教学策略。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个体, 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是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基础。鉴别和利用学习方式的差异对因材施教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要能够鉴别和利用学习方式的差异,不断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只有认识学生学习风格上的不同之处, 在实际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评价标准和方式, 学会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因材施教。
4、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不仅仅存在于家庭教育中,同样也存在于课堂中。“寓教于乐”,其基本涵义是“乐学”,是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学习,从而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精神享受的过程。这对于激发学习情趣、增进学生主动性、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亲切、生动, 教学氛围呈现出创造性和活动性,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联系性和完整性, 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倦怠感和压力感。同时, 在“寓教于乐”教学活动中, 个体获得的快乐、愉悦, 一方面,对个体自身有着积极影响, 形成个体的愉悦心境;另一方面对他人也有着积极影响, 学生向老师和其他学生散射愉悦的信息,形成教学活动中整体的愉悦氛围和心境。这样, 教学活动中寓教于乐所带来的愉悦, 使学习主体学生成为了教学世界中的旅游者、发现者、创造者, 学习过程转化成了一种丰富的精神享受。从而也使教育的过程变得“润物细无声”, 在潜移默化中完美的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总而言之,不论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支教课堂中,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作为老师,应尽力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争取给学生带来新的感悟与新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理解与尊重是前提与基础,力求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寓教于乐,发现学生的优势所在,并给予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