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懂得”
不外乎是“共情”
在今年的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大提高了古诗文的占比。与此同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让孩子学古诗、背诵古文?
有人一直说:"孩子不理解的东西,你让他去背有什么用?难道你忘记了自己小时候被强制背诵不理解的东西是多么痛苦吗?为何要把这种痛苦强加给孩子?”
这是用大人“有用无用”的价值观念来评判孩子的世界,我们不赞成,但是面对周围功利性的环境,又不能充分地批驳这种理念。
而后,有学者向广大网友们提出了四个疑问,相信这也是许多家长的疑问:
你小时候讨厌背诵教材里的古诗词、古文吗?有没有觉得很痛苦?为什么会讨厌或者喜欢呢?
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你觉得有用吗?或者说,你会让孩子去背那些你觉得有用的东西吗?为什么呢?
如果你会让孩子背诵古诗词,那么你觉得背诵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呢?
成人世界里经常要讨论做一件事是否有用,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以后用不到的东西,孩子就不用学了?
除了范仲淹的《苏幕遮》,关于黄叶最出名的,就是纳兰性德的《浣溪纱》。纳兰的词,不用多说,前文已有写过,一字一景,借景喻情,这首大家也都知道,思念亡妻卢氏的,纳兰为数不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古诗的文化传承在哪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提问下方竟有四千多个回复。有这么一句话一下子火了:“为了长大了以后我们面对三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哇靠”,“牛X”,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诗能带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念初中的时候,纳兰性德还没有被许多人了解,而那时候的同桌非常喜欢古诗词。某天午休看到她在偷偷啜泣,一问缘由才知道是读到纳兰的悼亡词被感染。
后来古装剧盛行,许多人把“人生若只如初见”或是“当时只道是寻常”挂在嘴巴、写在社交软件上,我总能想起她,仿佛时空的缝隙里能够心照不宣地有一丝会意,不经意间就会想起她念起“一片伤心画不成”的样子。
诗词带来的影响深远而缓慢,譬如许多人都是年过二十才能略略察觉诗歌的美,又或者是有所经历、有所领悟,才能在寥寥数词中发现深情。
与诗共情美不胜收
于是有人说:
我想,让孩子从小读古诗词的意义不外乎是,我告诉你我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告诉你古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可以认同,亦可以嗤之以鼻,而这些需要你自己先去体会“共情”的妙处。
毕竟生活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诗意也是。
亦有人说:
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记录的是诗人的日常生活,承载的是他们的离合悲欢,描绘的是他们眼中的大千世界,表达的是他们心中的凌云壮志。
这些诗歌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转,或金戈铁马,或青山绿水。他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也许孩子们小的时候并不能太理解诗歌的一丝,但是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句诗才能形容。
他们总会知道什么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们终将明白什么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他们必定懂得什么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到那一天,他们一定会发现,之前不懂得那些诗,是因为还没有过诗人那样的经历和感受。
从古至今,虽然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但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古人的精神连接并没有断裂,灵魂相通的时刻,诗歌就是我们的使者。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