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正处于毕业季当下。浑浑噩噩给大学光阴画上句点,将西北环线游作为一个阶段性的仪式与过往告别。
丝路「敦煌」
而在大西北的大好河山中,丝路「敦煌」,作为曾印刻在河西走廊画卷中不可抹去的一笔,终将我洗礼。
时隔一年,沉浮世间琐事,却偶然忆起旧时写下的见闻,终究不愿辜负,聊表一点忽如其来的念想。
在此之前,敦煌于我,仅仅是一个历史书上遥远得连偶尔都难以想起的地方。
一路向西,踏遍绿水青山,终于抵达敦煌第一站阳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处古迹,总是因一句诗词或一段故事让后人缅怀。不同于一路所见的天高云阔水绿山蓝,此处映入眼帘的,是沧桑而寂寥的阳关大道,是仅余半段却傲然屹立的烽火台,是观景台上眺望到的大片绿洲。
古话道“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康庄如阳关大道,镶嵌其中漫长的历史与岁月,被西北萧瑟的风沙埋藏在黄土里,如今却也只余下黄土漫漫,余韵寥寥。
又见敦煌
初到敦煌,慕名前来观影大型情景剧《又见敦煌》。在其参与式观影的模式下,强烈的场景代入感迫使你的思想穿越到历史的尽头。我看着演员从黄沙上朝我走来,仿佛看见那一个个已埋藏在黄沙下的生命。
许是话剧形式的表演感染力太强,又许是演员功力深厚表现力过胜,终究是历史本身过于让人痛心。总之,我看着王圆箓犹豫着将藏经洞的珍贵文献装进了29个箱子,趁着夜色漆黑预备运走他国。我看着米微,黯然神伤独自啜泣,向远方行走丝绸之路的丈夫托寄锦书。不觉被震撼心灵,瞬间泪目。
俯下身,捧起一把黄沙,敦煌的故事就在掌心。拨开尘沙,又见敦煌。
莫高窟
沙漠中最高处的佛窟,就是莫高窟。
相传一名叫乐尊的和尚西行途径此处,抬眼忽见万丈佛光,于是开凿辟窟,诚心修禅,这便是第一个洞窟的由来。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建造,形成现有洞窟735个,是世界级佛教艺术圣地。
为保护壁画,每名游客限观看8个洞窟。事实上我对壁画的泥塑和彩绘不甚了解,对佛学禅意也未曾参悟。但当导游以平静似水的语调缓缓道来,当被引领着踏入洞窟,仿佛穿越回千年历史,止不住崇敬与惊叹。
没有抑扬顿挫的起伏,未见精彩绝妙的说辞,却在平淡中使人肃然起敬。飞天和千佛,涅槃与登天,卧佛与坐佛,九层塔与稀疏的树木相映,在这峭壁上盛开出灿烂辉煌,经久不衰。
而美好总要历经沧桑才显珍贵,莫高窟让人心碎的历史,精美壁画上的残缺破损,尊贵佛像的断臂模糊,绚丽色彩的黯然失色,经文宝藏遗失他乡,不断刺痛神经。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给人看。正因为眼前所见太精彩太美好,所逝去的那些无能为力的事才尤显悲哀。
一千年究竟有多长?
“一千年有多长?”
诗人云:“不过一瞬间。春一去,冬一来,一千年就过去了。”
纵然潮汐更迭、风云变化。沧海桑田不过一粟,变与不变,在盛世文明面前,在苍茫大地之间,或许不再是重点。
只要知道,壁画褪色褪不去千年文明,丝路末路也抵不过精神犹存。便是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