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联想集团撤销了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距离发起申请仅仅八天,实际也就是一个工作日,背后的原因扑朔迷离。
一时间联想上市IPO自我劝退终止甚嚣尘上。虽然官方迫于现实作出了必要的解释,但相对于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而言,解释略显牵强。
而广大自媒体,早已开始挖掘幕后的情况。研发费用不够只是表象,更可怕的可能是由此带来的舆论压力,比如负债率比恒大还高,但高管的薪酬,居然可以占到年利润的相当比例。还有一个网传消息是,教父柳传志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仍然有不错的薪酬回报。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关注一下,笔者在这里不明确站队,联想官方已经有过说明,是非曲直,自行判断即可。
值得我们纠结的不是柳传志退休后的薪酬是否真的那么高,而是教父柳传志一生都在践行的人生逻辑:少即是多,失去就是得到。
咋听起来“少即是多,失去就是得到”又是一碗熬过头的鸡汤,毕竟早就有过类似的古训。但社会的现实往往是,真理就是这么朴素而又真实,愿意相信并践行,证实了他们的存在。而还有很多半信半疑,不愿意践行的人群,最后会认为那些是没用的废话,毕竟奇迹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
是因为相信而看到做到,还是因为看到做到了才相信,这是马云跟很多人的区别。相同的情况,在柳传志的传奇一生中,有着真实有力的诠释。
九十年代,为了解决联想产权问题,柳传志几经周折,最后在中科院等相关方面的腾挪间,用或温柔或睿智的手法,先是为员工争取到利润的35%分红权。而后从1993年动议,2000年成功购买35%股权,用了7年。在这7年时间中,柳传志一方面深谋远虑地留下当年35%分红权应得的“纸上财富”,另一方面则不断审时度势,留意执政者对待此事的态度变化与整个社会的舆论风向变化,终于在2000年时,瓜熟蒂落。
而在这个过程中,柳传志的主动让利,对“少即是多,失去就是得到”的理解,无比深刻。
冯仑这样总结过柳传志的成功—他把利益让给了别人。“差不多十几年前,我向柳总请教股份制改造,柳总不大算钱,产权改革拐大弯时,把利益都让给别人,工资别人高,车、房子都给别人,这样才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获得主导公司的权力。”
先人后己,先公后私,这是柳传志身上一个特别明显的烙印。
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就是,此前,柳传志在联想控股的股份只有不到2%。直到联想控股制订2016年上市,重新调整公司组织架构并分配新的股权激励计划时,柳传志个人持股才上升到3.4%。当时,包括一些入职时间不长的员工也都相应分配到一定数量的股份。
我们说失去就是得到,教父柳传志把多的收益让给别人甚至是级别不如自己的同事,他的得到是什么呢?
联想后面的发展可以很好说明这个问题,教父通过主动让出看得见的短期利益,获得了对联想的主导权,而主导权,在后面联想的飞速发展中,以薪酬、激励、声望、社会影响力等方式,加倍奉还回来了。
大智若愚,我们今天站在上帝的视角去回望,柳传志当时的给予就是今天的得到,并且是加倍的得到,当时看得见的少,变成日后长期的多。
这便是联想上市一日游的事件,带给普罗大众可以受用的人生逻辑。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