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好几篇“生活需要仪式感”之类的文章,大多是女性视角来写这个话题,这些鸡汤去掉水分,主要表达2个观点:1、仪式是爱的表达,2、仪式提醒生活的存在。
我作为一个性格内向的正常男人,看完之后不为所动。我看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就像西西弗神话,一辈子都在推石上山、过着永无止境的劳苦日子。
如果说过去对仪式感还持保留态度,接受女性特别的思考角度。但在经历了几位亲人的离开,觉得成年人不需要什么仪式感,不需要作秀,不需要活在他人的陈风陋习里。
我们要尊重内心的真实感觉,不要被形式绑架,让情感自然流淌。
01
有了仪式,就有爱吗?
我在农村长大,参加过很多很有仪式感的祭奠和佛生日。小时候,我挺爱参与的,很热闹,有点吃的还可以放鞭炮。
从大人的脸上和语言中,并没有感受到对祖先的尊重和敬爱,更多的只是一种风俗习惯。现在想想也很理解,所谓的祖先根本没见过,只是口口相传的故事,也没有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福音。
现在,我有了自己要祭奠的人,我的爸爸是17年2月份过世,我常忘了具体的日子。但这不代表我不想他,我记得深夜里干过傻事,我会拨打他的电话。
我的梦里还会出现他的画面,他还在和我说话,好像过了几年,他依然还是昨天的样子。
每当看到《当幸福来敲门》、《放牛班的春天》之类父亲、老师题材的电影,我的心里总有情愫在翻涌,我很想表达,但无法表达。
当到了他的忌日时,我总是克制自己,妈妈摆的满满一桌菜,只能让我感觉更凄凉,我更想逃避这种刻意的思念。
另外一个很有仪式感的是过生日,小时候我还挺喜欢过生日的,不是有父母的爱,而是能吃顿好的。
再说父母的爱无须证明,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展现无遗。
平时,父母会把最好吃的留给我和哥哥。当我腿破伤风流脓的时候,是妈妈用口吸出脓液。当帮忙干活时,父母总是让我们先休息,他们自己在默默吃苦。
在二十岁那年,我妈终于忘了我的生日,但我并没有失落感,因为生日本身没什么意义。
生日和仪式,在我眼里更多是,骗骗小孩子的,吃点好吃好喝的过节方式,并没有比平日有更多的快乐。
我一定程度上能理解仪式感是闲着没事,找点乐子的好借口。
但,爱不是闹钟,不可以定时,也不能定制,她更多情况是触景生情,油然而生。
仪式就是一个商家最爱的营销幌子。
02
情感的表达需要观众吗?
长大一点,看了很多电视剧,每次求婚和结婚的情节,都会搞出很大的阵势,会有一堆群众演员在旁摇旗呐喊。
我觉得那都是电视剧里的套路,在我小时候,参加的婚宴酒席完全没有这些花花肠子。
我问过几个结婚的哥们,我问他们拍婚纱照,办婚礼浪漫吗,他们都一致认为累死了,都是瞎折腾,真的没有什么必要。
花了很多钱,千辛万苦拍的结婚照片后来就没看过,买的婚纱啥的再也没机会穿,生活就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验证那句歌词“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里面,晒个人的情感,说实在,别人关心你过得好坏吗?
大家其实只在意,自己能不能从你这里获得更多的资源,点赞、留言不过是保持联系的手段。
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来讲就是建立在互相合作的基础。
当然也有一些是酒肉朋友,不图钱财,就是一起打发无聊的时光的肤浅的快乐。
但这些吃瓜群众对你没什么帮助,这种廉价的情感安慰,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
观众不会为你背书,你的情感应该给你该看的人。
作秀不是你的目的,仪式也无法填补精神内涵的缺失,情感最需要的真诚,不是观众。
03
你应该有情感的自由
我们不应该被仪式绑架。比如,选一个黄道吉日开始某个计划,你也不能更好坚持阅读、写作、健身、减肥,这不过是为拖延找个好借口。
碰上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随大流绞尽脑汁准备个礼物,不能让你更快乐。最好的情况是,你知道她很喜欢什么,你刚好想起,这才叫做在意。
如果没有这种水到渠成,自然流露的感觉,勉强的配合,就好像被迫的奴隶,生活已经够艰难了,又何必让自己加班加戏呢?
社会的分工,公司的计划让人越来越觉自己是个工具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个仪式,缺乏的是情感,而情感最需要的是自由。
有了自由,内心才愿意产生情感,情感应该拥有自由的翅膀,而不是仪式的枷锁。
生活不需要仪式感,生活需要真情实感。情感不需要特别的日子,有情感的日子才特别。
最后一句:生活已经很累,别瞎折腾仪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