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生于建康(今南京),籍贯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
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他原为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这篇书论是萧衍对钟繇书法意义的读解。他从十二个方面来理解钟繇的书法,即所谓的十二意。除了总结出这十二个方面外,文章还有一段关于张芝、钟繇、王羲之及王献之四人书法优劣的分析,他认为张芝、钟繇的书法要胜过二王。
原文
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格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损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
译文
平,是横画。直,是纵画。均,是讲笔画间架结构的。密,是讲字的结体的。锋,是指妙用的毫端。力,是指体现毫端妙用的本体。轻,是笔势的曲折。决,是对运笔的牵掣。补,是补充不足的笔画。损,是省略多余的笔画。巧,是讲章法布局的。称,是讲整体大小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