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又叫凝血维生素,是维生素的一种,天然的维生素K已经发现有两种:一种是在苜蓿中提出的油状物,称为维生素K1;另一种是在腐败鱼肉中获得结晶体,称为维生素K2。K1为黄色油状物,熔点-20℃,K2为黄色晶体,熔点53.5-54.℃,不溶于水,能溶于醚等有机溶剂。丹麦化学家达姆于1929年从动物肝和麻子油中发现并提取。具有防止新生婴儿出血疾病、 预防内出血及痔疮、 减少生理期大量出血、促进血液正常凝固的作用。绿色蔬菜含量较多。
维生素K是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有K1、K2、K3、K4等几种形式,其中K1、K2是天然存在的,是脂溶性维生素,即从绿色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K1和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合成的维生素K2。而K3、K4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是水溶性的维生素。最重要的是维生素K1和K2。维生素K是黄色晶体,熔点为52℃~54℃,通常呈油状液体或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油脂及醚等有机溶剂。 所有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都较稳定,能耐酸、耐热,正常烹调中只有很少损失,但对光敏感,也易被碱和紫外线分解。维生素K最早于1929年,由丹麦化学家达姆从动物肝和麻子油中发现并提取
健康人对维生素K的需要量低而膳食中含量比较多,原发性维生素K缺乏不常见,临床上能见到的由于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表现是继发性出血如伤口出血,大片皮下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等。胎盘转运维生素K量少,新生儿初生时体内储存量低及体内肠道的无菌状态阻碍了利用维生素K,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新生儿吸乳量少以及婴儿未成熟的肝脏还不能合成正常数量的凝血因子等原因,使新生儿、小婴儿普遍存在低凝血酶原症。已知最常见的成人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多发生于摄入含维生素K低的膳食并服用抗生素的病人中,维生素K不足可见于吸收不良综合征和其它胃肠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口炎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小肠炎、短肠综合征、胆道梗阻、胰腺功能不全等,以上情况均需常规补充维生素K制剂。即使进食大量富含天然维生素K1的膳食也未发现有产生毒性反应者,但服用超过药理剂量的维生素K2能导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和肝中毒,在成人则可诱发心脏病和肺病。
作用:
[if !supportLists]1、[endif]防止新生婴儿出血疾病;
2、预防内出血及痔疮;
3、减少生理期大量出血;
4、促进血液正常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