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质量的勤奋,不过是营造一个'我很努力'的幻觉。勤奋不是马不停蹄,而是有效利用手头的时间;努力不是一味埋头苦干,而是用智慧解决问题。 ” 并不是越努力,越幸运,而是越焦虑。
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因为很多人都是在做着表面上的虚假努力,用花费大把时间的仪式感换取一种“我已经很努力了”的安心,他们甚至看不到自己努力的终点在哪里,只是问着“我已经很拼了,为什么还是没用?”
其实,没有收效的努力,都只是在消耗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然后不了了之,是大部分虚假努力的结局。
能让一个人真正成长的,只有有效的努力。而有效努力的前提是,你清楚地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每天一半以上的意志力都用来起床,80%以上的精力都花在别人身上;
如果你,很久都没有跟自己对话,陷在日常的节奏里,都忘了上一次心动是什么时候;
你可以跟自己玩一个游戏,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目前的生活状态,它会是什么?
是无聊,停滞,迷茫……还是闪亮,积极,突破,有趣……
最近说得很多的“积极废人”,就是指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恐慌,又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自责的人。所以,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避免自己陷入这个恶性循环。
我们知道很多种提升自己的方式,却很难坚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够坚定和专注。
面对看似繁杂的学习,我们更愿意选择唾手可得的快乐,刷抖音、微博、朋友圈,所有的快乐都比努力来得简单,而且,这些快乐是会上瘾的。
它们提供的及时反馈,会让人产生依赖,随之而来的,还有莫名的空虚感,无异于精神鸦片。知乎上有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点赞最高的回答,大意是,前者能很快自我麻醉,后者则需要慢慢感受知识的好处和力量。也就是说,学习有着较长的反馈机制。反馈是什么?反馈是你现在做的事,能给你多大的奖励。
学习的前期,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且不能很快看到成效,我们习惯性地不面对,想活在自己的舒适区,梦想在拖沓中沦为了空想。可是,你怎么知道自己一定做不到呢?你怎么花你的时间,就会有怎么样的未来,思路要清晰,目标要明确。
制定21天目标,养成一个好习惯,获得一个技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