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三十二章 不显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上一章中韩非子讲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这句话是列宁讲的,讲这句话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不管理什么时代,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人的认知总是有局限性的,所以能掌握真理的只能是少数人,这些少数人就是先贤。在人类历史中,这样的先贤少之又少。“真理”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义,在韩非子时代,天下战乱,真理就是天下太平,国富民强,天下一统的道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说明多数人还不知道不明白真理,就像韩非子法家的依法治国论,在当时绝对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真理。对于这样的境况,韩非子想的明白,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有一个成长和被人理解接受的过程,韩非子最希望的就是被君主能够接受。所以韩非子自我解释道“知之者同于义而异于俗;弗知这者,异于义而同于俗。天下知之者少,则义非矣。明白依法治国的自然同意其原则,违背世俗;不明白的自然同流世俗。如果用“民意”来判定对与错,依法治国在当时自然会被判定为错误。其实,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真谛也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毕竟,世俗千百年来都一样,因为人性是天生的,从未改变过。
先贤之士,不单能预见到未来,也能看到自己的结局。中国人的智慧在于应用道法自然的原理衍生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更能用此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华文化的精髓就在于此。大道至简,一叶一世界,天地万物都会有开始与消亡的过程,没有永恒的事物,只有永恒的能量,我们看到的万物只是能量的表相。先贤之士,看到了能量的作用,自然会看到能量表相的发展。
对于法家的学说与自已结局,韩非子看得很清楚“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谮,溺于当世之言,而欲当严天子而求安,几不亦难哉!”意思是处在不合理的地位,遭受着众人的诬陷,淹没在世俗的舆论中,却想在严厉的君主面前求得平安,不也是非常困难的吗!这是法家与其学说所处的境况。首先,是社会地位不合理,在韩非子看来依法治国与国与君与民都是大好事,重点是能让君主制合法化并能实现君主一统天下的梦想,可就是得不到君臣的认可。不被认可也就算了,还被当世之臣与民众所诬陷,只因为臣民都习惯了松散的国家律法体系和触动了既得利益。
依法制国就像大漠中的一湾清泉,君主就是被困在大漠中的求救者。在君主没有看到清泉时,在没有喝到泉水时,作为君主谁知道你在那里?这是君主所在环境与认知所决定的,但韩非子把这湾清泉呈到君主面前时,君主还是不明白清泉的价值,这就是君主的无知了。所以韩非子发出了“几不亦难哉”的感叹。这样的感叹,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总能听到。
对于韩非子来说,在他提出依法治国的学说后,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此夫智士所以至死而不显于世者也。意思是这就是法术之士到死都不能在社会上享有声望的原因。这句话一是说出了法术之士的结局,默默无闻一辈子,也是对自己及其学说的总结。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是因为他们坚持真理,他们就像在黑夜里点燃火把的人。
《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谮,溺于当世之言,而欲当严天子而求安,几不亦难哉!此夫智士所以至死而不显于世者也。》
在公司管理中,老板永远要坚持“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一理念。在公司发展不顺时,要多听取大家的意见,博采众长,让公司走上正规。在公司发展顺利时,更要多听取大家的意见,采纳那些有远见有战略意义的意见,为公司的发展制订长远而正确的战略与方向。领袖,只所以能成为领袖,是因为他能把大家的意见与想法演变成集体的智慧,成为推事业发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