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0年,一个男婴降生,他们给这个孱弱的婴儿起名霍去病,16年之后,就是这个霍去病肩负起了汉帝国,打通河西走廊的使命。
汉武帝十分喜爱自己这个虎虎生风的外甥。在看过霍去病的训练之后,汉武帝建议霍去病要向古人学习熟读兵法,没想到霍去病却和刘彻争辩说打仗应该随机应变。光学古时候的兵法是没有用的。霍去病犀利敏锐的思维方式,让汉武帝感到后生可畏。
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汉武帝先后发动了几次战役,解除了匈奴对汉都城长安的威胁,而张骞带回的关于河西走廊及广阔西域的信息极大的激发了汉武帝向西拓展的信心。自从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月氏部落被匈奴驱逐之后,匈奴单于便把走廊东段封给了休屠王,西段封给了浑邪王,通过这条走廊,匈奴王朝向西可以控制西域诸国向南可与羌族结成对抗汉朝的联盟,对汉帝国西部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河西走廊,远离交通线与人口稠密地区,很难及时得到来自后方的补给,更何况拥有强大骑兵的匈奴人作战方式灵活多变突然性强。这让习惯两军对垒的汉帝国军队防不胜防。
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率10万大军与匈奴单于主力对决。17岁的霍去病随队出征,在其中一次战役中,卫青所率主力部队伤亡惨重,但初出茅庐的霍去病却率领800骑兵孤军深入立下战功,这次战役引起汉武帝的高度关注,他赐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年少轻狂,冲动骁勇的霍去病,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束缚,更不按常理出牌,这个皇家年轻军官所采用的轻骑兵快速突袭的战术,正是汉武帝所期待的。
这是位于河西走廊武威市的雷台汉墓,“马踏飞燕”的出土地,这匹青铜铸成的骏马从2000多年历史的硝烟中奔驰而来,它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鬃毛飞扬,飘逸灵动,汉帝国纵横,千里万马奔腾的激情岁月在河西走廊上留下了他的见证。
初战告捷的冠军侯霍去病,成为汉武帝突击河西走廊的首选,与其说选择喜欢冒险的霍去病,倒不如说汉武帝本人更喜欢冒险。公元前121年早春时节,壮志凌云的霍去病站在大雪纷飞的乌梢岭上,手中握着张骞提供的河西走廊地图,在他的身后1万名精锐骑兵正在翻阅天寒路线的隘口,他的前方没有尽头,他的国家需要这条通道,就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从乌梢岭进入河西走廊的霍去病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5个部落,抗拒者以武力征服,降服者则予以安抚。随即,霍去病越过匈奴人放牧的天然草场焉支山,连续急进500公里,斩杀了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
这是霍去病骑兵闪击战术的首次正规试验,结果大获全胜,年轻的霍将军完全按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霍去病凯旋归来,但汉武帝仍然心有遗憾,他把霍去病召进宫中彻夜长谈。就在这次讨论中,一个新的作战计划逐渐成型,如果计划顺利实施,那么霍去病和公孙敖将在河西走廊会师,形成东西夹击,彻底聚歼休屠王和浑邪王部落,他们为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作战计划激动不已。
公元前121年夏天,汉武帝下达了出击的命令,汉帝国的军队按预定作战行动,从三个方向出发,匈奴单于也派出数万骑兵南下,快速进击代郡、雁门,分散汉军兵力,以期达到汉军不敢放手全力攻击河西走廊右贤王部队的作战目的,汉匈之战,在数千米的广阔地带展开并迅速推向高潮。
霍去病率领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骑兵向西北挺进。按照计划绕到匈奴军队的后方,但此时霍去病发现如此精心策划的第二次河西之战出现了意外,公孙敖部由于在行军中迷失了方向,未能按预定的计划和霍去病会师,这令霍去病的奇袭之事突然陷入困境。
此时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罢兵而归;要么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河西歼敌的重任,旷野之上帝国的骑兵和马队整装待发。霍去病决定铤而走险。向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的部队侧背发动攻击,寂寞荒凉的戈壁滩上骤然战马嘶鸣,杀声震天。匈奴人做梦也没想到他们防线的背后会突然遭到袭击,措手不及的匈奴主力部队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遭到毁灭性打击。
河西之战后,霍去病的大军接收了这片匈奴人饲养战马的梦幻之地山丹,从此,汉帝国有了理想的军马养殖基地,高原环境,培养出的马匹质量远远超过中原马。被霍去病击溃的匈奴唱着悲凉的歌,退出祁连山牧场。“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兴奋的汉武帝刘彻下诏表彰霍去病的战功,并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府第。听说此时的霍去病向汉武帝上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史官司马迁记录了霍去病这句话,便成为流传千古的铿锵名言。
就在公元前121年即将结束的时候,著名的河西之战落下帷幕,连续三次河西战役,对汉匈双方力量的消长产生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这一年,汉帝国首次设置武威,酒泉两郡,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图,而青春洋溢的霍去病刚刚19岁。经过河西之战后,汉匈战争的攻守态势发生逆转,但北撤的匈奴并未屈服。公元前119年夏,为巩固河西战国卫青和霍去病各带一路大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直击匈奴单于本部,霍去病的部队在全歼匈奴主力之后,一路冲到被匈奴人视为圣地的狼居胥山,并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从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
这一年,霍去病22岁。此时汉帝国国力强盛,蒸蒸日上。不仅陆续收复了秦帝国时代的领土,还继续开疆拓土。在今天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宁夏,甘肃设立了郡县行政建制。在汉武帝心中,他强烈渴望能建立一个疆域万里,远方的人将通过九重翻译来朝见。在邻邦中建立威德的国家,河西之战结束后,汉帝国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征召从巅峰跌落谷底的张骞,第二次代表国家出使西域,被当年张骞在离开西域时曾郑重许诺说,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如今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毫无疑问张骞的第二次出使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奠定了中原王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
遗憾的是公元前117年9月,年仅23岁的霍去病突然去世,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犹如一颗耀眼的彗星光芒四射地划过天宇,又匆匆的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之中。公元前114年,张骞与世长辞,他们两个像是为了实现收复河西走廊而出现一般,当他们的使命完成后便悄然离世,由此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落下帷幕。
公元前111年,汉帝国在河西走廊的4个行政管理区设置完成,它们是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酒泉,敦煌扼守西部关口,张掖居中,武威则临界古今城府,也就是现在的兰州。同时在河西走廊,汉帝国还设置了两个著名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和阳关,以此扼守西大门,并建立了面向西域的前进基地。这两个屹立于西北大漠的古代名官是河西走廊去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在敦煌以西约80公里的地方,一南一北分扼天山南北路的咽喉,2000年来见证无数历史沧桑,被世人千古传唱。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下令在河西走廊修筑东起永登,西至酒泉的长城等防御工程,已经停滞了一个世纪的长城,开始越过黄河向西延伸,数年后汉长城又从酒泉延伸到了玉门一带,庞大的防御体系横贯了河西走廊的东西两端,这个防御体系在当时被称为河西汉塞,它由烽燧、城障、坞院、出入境关卡等组成。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又命令在今天的内蒙古额济纳旗修居延塞,其北起居延泽。向南沿黑河河道延伸,分别与张掖塞和酒泉塞相连,在河西形成一个人字形的庞大的防御工事,这三段防御体系组合严密,封锁隧相连,有效的保障了河西走廊的畅通运行。
此后,随着汉朝向西拓展,军事外交,河西走廊的军事要塞,沿着疏勒河流域一直延伸到古岩泽地区,即今天的罗布泊。它们不仅构成了一条军事防御线,而且还是交通线和攻击线,汉帝国中央政府的邮驿系统也随之延伸至酒泉、鄯善、楼兰境内。
河西走廊也是今天汉长城分布最集中,保持最好的地区,这些长城烽燧在河西大地上纵横伸展,2000年来始终屹立在戈壁风沙的苍茫岁月之中,见证着汉帝国对这条战略通道的宏大经略。
通过河西走廊带到西方的中国丝绸,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而西方的物种、珍宝也沿着这条闪烁着丝绸光芒的道路,涌进汉帝国的都城长安,在世界范围内的海运兴起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世界的最主要通路。2000年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中,第一次将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古代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
多年以后,当烈士暮年的汉武帝蓦然回首时,他或许还会记起在实现帝国梦想的道路上,发生在戈壁大漠上的生死搏杀是多么令人心悸。在长城烽遂与驿站驮队的映衬下,记忆瞬间回到从前,这是河西走廊的荣耀,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正在远去,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已经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