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年味,还是小时候农村老家的年味更加淳厚、浓烈,它就像一坛陈年的封缸老酒,足以让我回味一生!
一过“腊八”,年味便在整个村庄弥漫开来,平日悠闲、寂静的村子立刻变得繁忙、喧闹起来,人们为即将到来的农历大年,开始各种各样的忙碌……
编“财年”
那时村民的收入很少,每家每户在过年前将工分折算,只能分到四、五十块钱。既要准备过年,还要留着开春孩子们的学费及日常开支,这钱不够,往往还得搞一些副业才行。冬天正是芦苇收割的季节,家家户户便割芦苇、编柴帘卖钱,柴帘谐音“财年”,寓意吉祥,可以讨个好兆头!父母总对我说:要想过年多吃肉,就得加劲编柴帘!十几岁的我一天能编5张柴帘,可以挣到3块钱!稚嫩的双手被麻线和芦苇弄出道道血痕,但一想到过年可以大块吃肉,我便有浑身的干劲,一点也不觉得苦。
打扫除
年前,家家户户必须打扫除,老家俗称"扫尘"。农村平日里不太注重卫生,家里堆放杂物又多,就靠年前的这次打扫除,彻底治理家中的“脏乱差”,干干净净过新年!父母总是弄得满身灰尘,我们小孩就一边打下手,一边看热闹,偶尔还能发现丢了很久的玩具或钢笔就在床下的角落里,那是格外地惊喜!打扫完,父母还要把我们的被褥里里外外晒个透。晚上,我们兄妹几人钻在蓬松、暖和的被窝里,闻着被子上阳光的味道,美美地进入梦乡!
做新衣
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穿补丁衣服那是普遍现象,母亲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凭定量供应的布票买些布料,给我们兄妹几人添身新衣,把它套在旧的棉衣棉裤外面,而父母往往几年也不能添一件新衣裳。那时的衣料主要是棉布,如果能穿上“涤卡”布料的衣服,这家人条件肯定不错!还记得,母亲带着我们到裁缝家做新衣,裁缝家早已忙得热火朝天,一屋子的人,人多软和,我们就边等边玩耍,想到几天后过年了,有新衣服穿了,别提多开心了!
杀年猪
村里不少人家把养了一年的大肥猪留在过年时宰杀,卖了钱,存了肉,还能美美地吃上一顿丰盛的“杀猪饭”。有一年,家里没杀年猪,我便早早地跑到邻居家院子里看杀猪,院子里挤满了欢天喜地等着买肉的村民。好不容易看到母亲拐着竹篮走过来,我便撒娇,央求母亲多买几斤肉,母亲心情好,难得慷慨一次,便多买了些,腌制了好几块咸肉,吊在屋檐下吹晒,咸肉滋滋地冒着油,把我馋了一个春天。
清鱼塘
过年,餐桌上鱼是少不了的,所谓“年年有余”!小时候都是生产队年前清了鱼塘,按人口分鱼!外面飘着雪花,若大的池塘边,站满了看热闹的男女老少。机器的轰鸣声、人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鱼在水里跳,人在岸上叫!终了,家家户户总能用竹篮子拎回好几条大小不一的鲫鱼、鲢鱼或草鱼。母亲总是先腌制几条咸鱼,留着开春吃,剩下的全部煮出来,分成5、6盘,过年期间每天只能吃一盘,吃到初五、初六也就没了。
舂米粉
按风俗,老家大年初一早上要吃汤圆,糯米粉是主要原料。糯米是自家种的,那时没有机器打米粉,只能用石舂舂出米粉!全村只有几个石舂,全村人家只好按片区24小时排队轮流舂米!有一次轮到我家,已是凌晨3点,我们便全部起床,抬着糯米去舂米粉。地上的积雪很厚,踩在脚下“嗤嗤”作响。石舂棚里的煤油灯跳跃着暗淡的火苗,我们全家几乎是摸黑上阵,尽管天很冷,却忙得满身汗,等舂好米粉天都快亮了!
蒸年糕
舂好的糯米粉,一部分用来搓汤圆,还有一部分用来蒸年糕。过年蒸年糕,寓意“步步高”!蒸年糕算是一个技术活,父亲把加水拌匀的糯米粉,填入专门的木制方格模具内,用木尺抹平,再小心翼翼地将糕体脱出来,放到大锅里蒸,灶膛里必须架上大块的木材,火旺才能蒸出好吃的年糕。出锅的年糕热气腾腾、米香四溢,年糕正面还带有好看的花纹,真是色香味俱全。那时邻居间还经常用大碗将蒸好的年糕端来送去、互相分享。挑一、两个阳光充足的日子,父亲会把蒸好的年糕反复晾晒,以便长期储存。春天干农活时,母亲便在粥锅里放上十几只年糕,好吃又扛饿。
写春联
村子里,乡邻大多没什么文化,甭说写春联,贴春联都能贴倒了!我算个小秀才,大家纷纷将红纸裁好送到我家请我写。天冷冻手,我甚至连毛笔都抓不稳,又想蹓出去玩,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但经不住父母的“威逼利诱”,他们认为这是个很有脸面的事!春联的内容多是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如大门联写上“丁财两旺平安宅,好年好景富贵家”,厨房对联则是“堂前客至,厨中人忙”,对面人家正对自家大门的墙上还要写上“对我生财”条幅,树干上贴上“恭喜发财,身体健康”,连猪圈也要贴上“猪养牛大,肥积万担”的对联。
年夜饭
小时候的年夜饭其实很简单,往往就是做肉圆剩下的鱼骨架、肉骨头煮一煮,配两个蔬菜即可,如果再有个红烧肉,那已是很好了!全家人难得开开心心坐在一起,再也不端起饭碗满村跑了。父亲这时候总会咪上一两杯地产的“洋河大曲”,我们小孩一顿狼吞虎咽,直到快撑破肚皮!吃完年夜饭,母亲还要赶着在大灶上炒两大锅瓜子花生,这是我们过年时的主要休闲食品。
拜大年
大年初一大早,大人小孩穿着新衣、新鞋走东窜西,挨家挨户拜大年!逢人便讲“身体健康,恭喜发财”,对方笑着回礼“皆是一样”。孩子们的口袋里满是瓜子、花生、大京果!村里土路上,鞭炮炸得啪啪响!卖气球、卖小喇叭的小贩们忙得不亦乐乎,尽盯着孩子们的压岁钱。村里剧团的演员们也会穿着大红的官服或财神戏服,到富裕的人家或村长家“跳财神”拜年,祝福他们身体健康、升官发财!一大群人则围着看热闹。户主们往往一个比一个好面子,同时也为讨个彩头和好口碑,会很爽气地送上一、两条好烟或一、两百块钱。
看大戏
村里过年时,必唱淮剧大戏。除夕一大早,村子大会堂门口便贴上了巨幅海报,上面写着从除夕到正月初九的淮剧节目。除夕晚,大戏开唱,全村人都会聚到大会堂里,共享一年一度的“娱乐大餐”。10天大戏,基本都是一些传统淮剧,如《探寒窑》、《牙痕记》、《赵五娘》等,也有一些现代淮剧,如《菜籽花开》、《为儿为女》等。初九晚最后一场大戏结束,就意味着这年也过得差不多了,人们再修整几天,好忙春耕生产了。
小时候的"年"过得虽然有些清苦,但年味很浓、非常热闹,人们很有满足感和幸福感!
如今,人们常常感叹,过年已没什么年味了!我想大抵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娱乐,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过去只有在过年时才有的美味佳肴和娱乐活动,而现在几乎随时都能满足,人们对过年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期盼,同时也忽略了“忙年”的快乐过程,这年味当然就会越来越寡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