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18岁女生写的《感谢贫穷》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这名小女生叫王心仪,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考上北大虽然很难,但这不是网友们关注的点。网友的讨论点其实是两级分化的:有的被此文感动得落泪,有的则说最不该感谢的就是“贫穷”。
王心仪的文章,当然是有逻辑问题的。
首先,学霸花了很大篇幅描述了她所经历的贫穷生活,然后话锋一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语气说出了文章的主旨——考上北大要感谢贫穷: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小姑娘没有因为生活的各种磨难而自怨自艾,我被她这种健康向上的语调带动着情绪,但是看到她感谢贫穷的原因,我开始坐立不安了: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你让我和玩具、零食、游戏彻底绝缘,却同时让我拥抱到了更美好的世界。感谢贫穷,你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
这里的逻辑问题是错误归因。
前一句,“领悟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并不是基于物质贫穷还是富足,而是精神追求境界的问题。
PS:一个18岁的小姑娘,人生篇章才刚刚翻开,就来谈“真正的快乐和富足”,未免为时过早;就像毛不易的《消愁》的歌词,“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一杯敬自由 一杯敬死亡。”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自由”和“死亡”吗?可能是我年龄大了,倚老卖老了。
后一句,无法证明“玩具、零食、游戏”比“自然的美丽和奇妙”在美好度上要逊色,因为姑娘并没有尽情享受过“玩具、零食、游戏”,所以无法在主观感受上做比较。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这里的逻辑问题还是错误归因。
并不是贫穷,让她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而是教育让她看到了贫穷的可怕,才更迫切地需要通过教育摆脱贫困。
更多贫穷的人始终坚持“读书无用论”,因为贫穷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相信只要短期不能获利的事情就是不划算的事情。
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这里的逻辑问题依然是错误归因。
希望并不来自于贫穷,而是来自于寻求改变的决心。
“富”不代表心灵高贵,“穷”不代表精神贫瘠。不是所有的富贵都是幸运,不是所有的贫穷都那么可恨。
这句话本身没有逻辑问题,但“贫穷不可恨”的结论不能推导出贫穷就值得感谢,这就犯了逻辑跳跃的错误。
用这样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一个18岁小姑娘以她有限人生的奋斗经历发出的感慨,未免有点吹毛求疵了。
为什么大家还要来谈,因为其通过网络发酵,已经演变为公众话题,不再只是一篇“作文”了。
这篇文章在网络发酵的触发点,可能就是关键词:贫穷。
国人敏感的神经被这次词撩动。
回到我们对贫穷的定义:没选择才是真正的贫穷。
摆脱贫穷,其实就是争取更多的选择权。
王心仪虽然在文章中感激贫穷,实际上她在用行动去摆脱贫穷,争取更广阔的天地。教育,是一种赋予孩子未来更多选择权的途径,所以被很多人视为摆脱贫穷的必由之路,比如学霸王心仪、还有那些每年在毛坦厂苦苦煎熬的数万学子们。
我还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勇敢地感谢自己的努力,感谢家人的支持,而不是感谢环境,感谢社会,感谢CCTV。。。。她还很年轻,但愿她在大学历练时能真正认清自我,了解社会,远离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