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
1
因为近代史作业,而去的南京博物院。
在去南京博物院之前的一个晚上,全寝室就开始做攻略,本来是想着我们一组七个人在大门口拍完合照就自行解散,然后去吃饭。因为我们上午有一节office课,下课后去的,到那差不多也十一点半左右了,本以为拍完照就走了,但那时的鬼斧神差,我们踏进了大门,然后一入院内深似海。
在大门前拍了很多好(xiū)看(chǐ)的自拍后就进去了,初入那红木门,便被房顶的设计和图案花纹惊艳到,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从狭窄的木门向外望去,直击大门口,门外是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伴随着喧嚣的鸣笛声;门里是历史厚重的古代文明,流传着华夏几千年的呐喊声,那扇门仿佛充当着时间隧道的角色,让你突然感受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碰撞的一种神奇的力量,无法言说,但很平和。
2
先去的特展馆。途中经历了远古印象,看到了远古动物的化石;逛了江苏文明展厅和汉代文明展厅,了解了更多在书本中不曾知道的东西,看了出土墓穴和各种陶器工具,那时心里想的是:几千年前的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做出这么精细的捕猎工具了,感叹古人的智慧。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狭窄的空间,两边的墙铺满了各类陶器,在门口的我瞬间被惊叹到,怎么说呢,应该是恢宏还有气派。
在一楼的还有镇院之宝。大概镇院之宝每年都会改变,可能是因为每年都会出土不一样的文物,今年的镇院之宝是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釉里红这个色彩非常难烧制,通常因为温度难以控制,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则会变黑;如果温度过低,又会浮色,总之很难烧成。或许是因为工艺复杂,技术高超,色彩稀有,让它稳坐第一宝座吧。
这件釉里红梅瓶是明洪武年间的,在展品外有一句诗,个人也很喜欢:
风泉两部乐
松竹三益友
——苏轼
3
看完这些,已经十二点五十几分了。当时是觉得时间怎么过的这么快,本来说好去吃饭,结果上了三楼后,又一发不可收拾起来。三楼展示的是清代文物,从宫廷饰品、器具到钟表,在这些展厅徜徉,你能由衷的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文明还有古人的独具匠心。
一个普通人在博物院的普通感受大抵就是渺小吧,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不过都是颗颗尘埃罢了,渺小如蜉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大多数的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能够很有幸的成为众生之外的精英,所以在厚重历史面前的这种无力感与脆弱感是在正常不过了。因为毕竟我们只是那大多数人中的一人。
4
艺术馆负一层是民国馆,街道店铺全是仿着民国时期来的,那街角的咖啡馆,那以为幽深的半山巷,那人来人往的街道啊,头顶是闪闪发光的彩灯,把民国时期的纸醉金迷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个室友在我们去民国馆之前便曾提醒过我们进了民国馆,你们就别想出来了,这是一个过来人对你们的忠告。说真的,当时还真没太在意,但现实往往是打脸,因为进去后,脑子里唯一的念头是拍照拍照再拍照,每一处都很复古,都很有味道,就跟南京一样,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一般。
出馆的时候已经下午两点半了,一顿午饭硬生生的拖了三个小时,这时候每个人都是筋疲力尽外加饥渴交迫。在艺术面前,所有的事情都不过是浮云,因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真的会震撼到你内心深处,灵魂与高尚艺术的完美对接就体现在这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当中。
具体的细节是我所无法去描述的,因为在这样强有力的视觉盛宴面前,我的所有话语都是多余的,有些东西真的只可意会无法言传。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好像一个井底之蛙,我过去所学的竟没有一个能够表达出自己想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只有在这样神奇的事物面前才会感受到自己的颓败。
“历史从来都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总是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
——李泽厚 《美的历程》
流连忘返其间,痴迷沉醉之中。
ps:在路上,马路两旁的枫树抽了新芽,我说,我闻到了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