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动力电池随着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爆发而爆发,经过两年的野蛮生长,现在逐渐回归正规,慢慢尘埃落定,这将是一个缓慢而残酷的过程,强者越强,弱者越发艰难,马太效应凸显。
在最疯狂的2016年,得益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每个生产电池的公司都像在沙漠里寻得黄金,拼了命的生产,汽车厂更像是发现了新的爆发增长点,不停地装车,申请补贴,实际上,很多东西,并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技术验证,简单看来,国家有政策补贴,能有条件申请,汽车厂是没有理由拒绝的,然后就拼命给电池公司下单,这很容易给电池公司造成新能源汽车爆发的错觉,于是一时间都信心满满,一副行业风口来临的模样。
由于不是市场驱动,政府很快发现补贴出现的问题,于是责查下来,一时间哀鸿遍野,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完善,正在有实力有技术的公司正在受益,而那些以为踩着风口想投机飞起来的公司,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
二三流电池企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规模太小,跟以往数码类消费类电池不同,动力市场面临的客户是整车厂,这个体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而一般电池厂的产能很可能是匹配不上的,产能匹配不上,合作极有可能成为空谈。
二是技术实力不够,对于消费类电池来说,一款电池产品可能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财物就能研发出比较好的产品,但于动力电池,特别是政府倒逼技术输出的时代,对一个公司的技术要求很高,研发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只有大的投入和不断积累,才会有所得,而大部分涌进来的公司是做不到的。
三是资金压力。随着行业的爆发,上游原材料不断涨价再涨价,以至于原材料公司都不签太长的供应合同,因为价格实时在变化,以往的三个月半年的账期现在也慢慢缩短,有的电池公司甚至出现现金购买材料还买不到的情况。由于电池生产周期长,给到车厂回款时间长,本来就是新兴行业,客诉问题不断,电池公司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四是人力资源的流失,受限于订单的不稳定,电池公司的人力资源也趋向于不稳定状态,这无疑是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对于制造类技术类公司,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可能造成致命问题,而人员不稳定更是放大了这个风险。
以上各种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个公司产生危机,绝不是一个点能够影响的,通常都是面出了问题,加上强者越强的巨头垄断型企业出现,二三流公司必须把着力点减少,集毕生精力于一役,找到自己差异化的道路,或许还可以找到一条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