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种田农夫出身、算是比较成功创业者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以一个专业投资机构在农业方面顾问的身份去一个创业比赛做评委。上来一个团队,创业方向是提升农产品营销与推广,准备的特别精美的PPT和非常周到的演讲。团队分享完,到了评委提问环节,他问了这个的团队一个问题:一碗米能煮出几碗饭?
这个先前把农产品营销讲得头头是道的团队一下子蒙了,彼此之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都答不上来。
之后又是一个团队来展示,也准备了精美的PPT,还有各种调研数据和分析建议,创业方向是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到了提问环节,他的问题是:一公斤稻子能打出多少大米?
这个团队反应和前一个团队一样,答不上来。
毫无疑问,这样的团队赢不了比赛,更拿不到创业资金了。那位农夫出身的评委感慨道:这样类似的创业项目他见了好多,多数只要一个问题就能把他们问蒙掉。
对农夫而言,这些都是常识问题:同样大小的碗,一碗米大概可以煮三碗饭左右,一公斤稻子大概可以打出6-8两米……但这其实并没什么标准。一碗米也可以煮两碗半的饭或者四碗饭,关键得看什么米、放多少水等等;一公斤稻子可以打出6-8两米,中间的差距也有很多因素造成……那位农夫出身的创业者说,正因为自己当初是种田的农夫,太熟悉农夫的生活状态,加上通过各种机缘能在其他领域学习,才在回归土地之后找到了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机会点,勤奋努力之后才获得了如今的成就。这样的机会点还有太多太多,可惜他看到的创业团队没几个能看到这些。
很多老一辈农人不在意很多问题,源于文化和认知方面的局限,在依托经验劳作的时候也沿袭了惯性中的错误。
于是,可能的改变者往往来自于外部。没了经验的羁绊,可以通过更科学的方法、更先进的技术和更系统的模式来发现其中能够改良和突破的部分——比如在培育、开发新的品种和种植过程中全面引入地理位置、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变量数据,在计算技术下不断进行优化改良;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通供销通道,实现农田与需求方近乎无缝的对接;比如可以通过展示最真实的状态来构建个性品牌,在认知基础上建立起信任并形成实时互动的反馈机制……能想能做的都太多太多。很多巨头已经进入了这个领域,出现了一些成果;顺着这样的逻辑推下去,前景也是一片大好。毕竟中国拥有全世界数量最为庞大农民群体,但无论是产能还是生活状态都不尽如人意——这里面蕴藏了多少的机会和可能?
但回到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你精心设计出的改善方案真的可靠吗?一些模棱两可的常识性问题恐怕足以从根本上进行验证了。
问题不在一碗米能煮几碗饭、一公斤稻子能打多少米、播种之后多久能发芽,而在于想改善这一切的人是否真愿意把心沉下来——去熟悉那些似乎粗浅的常识、去精通那些尤为基本的经验。
这些才是孕育希望的土壤。有了它们,再加上些探究和延展,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有了,就算不干别的,踏实点种好地起码能比较滋润的活下来——体面的生存难道不是第一步吗?
本文来自奇妙的奇个人微信公众号:奇妙絮絮谈 微信号:qimiaoxuxutan,欢迎各位朋友关注,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