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是个有什么远大报复的人,对自己的水平也了解的很,也就是俗称的“有自知之明”,或者说“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跨界这事儿都是各种牛人大咖的专利,普通人想跨界?那不就是装逼嘛。
前段时间,哈林和黄渤一起合唱改编歌曲的视频疯传,黄渤就是典型的跨界“斜杠青年”。
黄渤走进大众的视野源自2006年宁浩导演的一部电影《疯狂的石头》,一炮而红,三年后,凭借《斗牛》获得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成名以前,他还有一个身份——“歌手”,虽然此前作为歌手高不成低不就,2016年5月,黄渤却以歌手身份加盟索尼音乐,同年以首支单曲《这就是命》获第19届华鼎奖最佳男主角奖。用冯巩的话说“相声界我影视演得最好,演员界我导演导得最棒,导演界我编剧编得最巧,编剧界我相声说得最逗,这年头,就得玩个综合实力。”
同样将跨界进行到底的还有很多人,例如最近很火的节目《跨界歌王》里的秦海璐,薛之谦,刘涛,“演而优则唱”已经成了一股风潮,席卷了整个娱乐圈。
起初觉得跨界这事儿跟我没半毛钱关系,现在越来越觉得,“跨界”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多培养一项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竞争力。
山东是高考大省,多年以来,都以“高考人数多,高考难度大”而闻名,如果想要进入清华北大,高考成绩至少达到700分以上(满分750分)。受婚姻制度改革的影响,88,89年出生的孩子异常多,高考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朋友是88年的,当年中考时成绩不错,为了让他专心学习,父母把他送到县里一所升学率超级高的寄宿学校读书,希望他能经过三年的“魔鬼训练”,成绩有所突破,考个985,211。
开学第一周,因为不适应当地的水土,饮食又不合胃口暴瘦16斤,有几次还差点儿昏倒,自然没有精力学习,后来又因为早恋,被女生甩,萎靡不振了好一阵,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高三上学期,班主任找父母谈话,建议让朋友去学艺术,艺术生分数线低,以他的成绩,考个二本院校是没问题的。
朋友父母当场就火了,学艺术不是个正路,你这老师不负责呀!怎么不帮孩子把成绩提高上去,却让孩子学艺术呢?这不是变相的放弃了孩子嘛!学校不能为了升学率就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呀!
最后同事以400多分的成绩进入了一个普通的专科院校。
现在看来,学艺术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甚至可以说充满智慧。学历作为毕业后进入职场重要的敲门砖和事业发展的基础,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将精力用在跨界上,每跨界一次,就给自己增加了一个维度,就像李笑来老师说的,在一个维度上,最多100分,两个维度上,哪怕各自都只有50分,面积就是2500分,也就是几何级数增长。
高考如此激烈的竞争,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学习艺术跨一次界,增加一个维度,提高综合竞争力,会更轻易的获得成功。
原来跨界这事儿也没有这么难,它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不是说一定要因为跨界成家成腕儿,它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捷径”。
回想起我的高中生涯,高一时也算是年级名列前茅的孩子,到高二分了文理科,我的名次就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原因在于我文理科成绩都很平均,将两者分开,一下子就是去了优势,就像是两个腿走路的人,一下子变成了瘸子。
这也许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弊端吧,一直强调单思维,没有给你多思维竞争的机会,更不要说在跨界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没有喜悦,自然体会不到多维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不再是适应工业化社会的人才,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一环,你只需要不断重复的做自己领域的事儿,这必然会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而且我也不认为只专注于一项工作,不去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能把工作做好,至少不能做到最顶部的2%。
这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时代,它的变化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涉猎,更多的学习,发散性的思维,也许今天看来没有用的技能,明天就能成为你超越其他人的砝码。
不要为自己设限,我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不久前听小伙伴谈到认知心理学,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成功,那你基本上跟成功无缘了,不断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很棒,我学习能力很强,其实这件事我可以做到,大脑是分不清理想和现实的,当大脑接受到了这个信号,就会像想象中的样子去做,遇到困难就不会退缩了,因为我是个勇敢的人,遇到矛盾就不会逃避了,因为我是个直面问题的人,想要多维度发展就真的成了,因为我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渐渐的,梦想就照进现实了。
跨界成与不成都不应该放弃尝试,跨界这事儿,你敢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