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本章谈到了道在治国理政之上的运用。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实现自己理念理想,兴邦安国的最好方法就是入仕,期望统治阶级能够接受自己的主张。虽然身处春秋末期的老子深知自己的道统并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但他还是大无畏的将领导者治国之道予以开示,留与后人,这样的思想同时影响了中华文明无神论的传统。
就如今日之佛教,也是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后的佛教,稍有深入了解,便可知所谓佛正是我们的本心,“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若单纯的强调佛而忽视道,这样的佛法并不符合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血脉。
老子强调施政最要合天道。合之则久,背之则乖。施政者悟道的层次决定领导民众的效果。最高层次“太上”者,民众对这个施政者的存在是似有非有,若有若无的,还会有似乎没有那么重要的感觉。其次的一个层次,民众对施政者很有好感,觉得很亲切还会经常的称赞他们。此外还有一种施政者,大家一看到他就觉得畏惧,恐慌,不安,惧怕他的权威和气势。最后一种施政者,民众已经不仅仅是不安了,而是从心底蔑视他,看轻他。
这几种施政者,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所见。尤其最后一种,可参考2020年世界级的一位美国网红,基本没有人不敢怼他,他已经失去了世界上很多有良心的民众的尊重和敬意,变成了一个网红。可悲,可怜。为什么会有侮之这样的情况?“信不足焉”。因为施政者已经不能让民众信任了,谎言,欺骗,不择手段的牟一己私利……政府的信用已残,那么施政者的政令就变得没有公信力了,民众不能信服,人心惶惶,慢慢下去就是社会动荡。
那么太上者又是如何做的呢?老子也给出了答案,“悠兮”这是一种轻松无为的状态,没有很强的紧张感,“其贵言”这是行不言之教。太上者稀言,贵言,地位越高越不能轻易表态,若发言便是一诺千金,只有这样言语才能有力量,不容忽视。
最后在悄无声息中规划、完成了所有的事情“功成事遂”,所有人都意识不到感知不到太上者的作用,没有谁感恩谁,没有谁憎恨谁,取得了好的成就,老百姓只会说本来就应该这样嘛,自自然然的事情。施政者只是引导众人合道而行,一切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不知有之,是道政合一的完美境界。亲而誉之,是儒家的礼乐德治之道,畏之则是以法治国。这三种就代表三个层次,依法治国是看得见的有形,德治与道政一体越来越趋于无形,就如之前所说,有生于无,有形层面定规矩,但并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而还需要在德与道上面入手,转变民众的观念,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