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汇报工作是免不了要过的一关,上至管理层下至职场小白皆如此。
尤其我们公司,很爱开会。隔三岔五就要汇报工作进度,会开的多了,通过观察,大致可以从汇报中的表现判断出一个人的能力如何。
经常有新人问我一个问题,“咱部长(A)平时看着人很勤快啊,办事风风火火,各个部门乱窜,成天有做不完的事,感觉部门里的事情他都玩得转。反观他头上的主任(B),平时也不怎么管事儿,感觉很闲的样子,能力似乎也不如部长啊,为何他能成为主任呢?”
我往往会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开会时候两人的表现。
我们隔段时间就会所有部门汇总到一块,然后一起了解项目进度,探讨下一步的计划。
这时候,A和B都要向总导演汇报情况。
A往往会在B前面先开腔。他的汇报特色就是“长”,事无巨细,小至具体制作环节,大到各部门的沟通协作,他都会汇报一通。你不得不说,他准备的很充分,每个点都有所涵盖。可是,就是有种隔靴搔痒,挠不到心坎上的感觉。
而由于汇报时间长,我们往往听到后面就有点昏昏欲睡了。我想,总导演也是如此吧。
轮到B汇报时,他会直接拎出目前制作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展开论述,然后给出具体数据——该障碍反复发生过几次,造成了多少返修,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这样一下子就切中了要害,让我们听着也跟着精神起来,毕竟这是关系到我们切身利益的问题。
之后,再由这一问题往其他方面延展,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供参考,即使最终总导演没有在这几个方案中挑选,但也会以这些方案为基础做调整,同时也会带动与会人员参与讨论,给出补充。
开完会,我再和新人们聊天,问他们还有疑惑吗?他们似乎都有所领悟的样子。
其实,忙,不见得是真忙。不忙,也不见得是真不忙。
做事情,尤其是职场中,格局很重要。在其位谋其事,弄清楚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儿,哪些是可以交由其他人完成的事儿。事事亲力亲为,恰恰反映出管理能力的欠缺。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你的思维就要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你累,底下的人也会累。
就拿汇报这事来说,A还是停留在底层员工的思维模式上,部长之于他的意义仅仅是多了一些要做的事情而已;而B,看似闲,其实通过他的汇报,可以了解到他所下的功夫并不比A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花费大量的心思去观察和记录制作流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拨开表面现象,直切要害,他从整个项目的大局出发,阐述这些问题对于各个环节的影响,并且还能给出相应解决方案,当方案敲定后,又能够选定相应负责人执行,并且自己实时监督跟进。这样的汇报有料、有效、有格局。
我想这些,就是A永远也追不上B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