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年前开始各类媒体把财务自由的概念鼓吹得近乎全民膜拜了,不少从前找不到人生目标的人感觉一下子就有了动力和方向。
很多人给自己订下的小目标,动辄就是一个亿起步,他们认为,财务自由就是赚很多很多钱,想买啥买啥,想去哪儿去哪儿,每个月的工作就是请个人从月初到月底帮他挨个儿还不重复的上门收租子去。
几年过去,真正实现所谓财富自由的没有几个,年轻人越来越焦虑了倒是真的,想坐收房租的梦想没实现,房东已经第三次来通知再交不出房租就要把他连人带狗的一起赶出去。
事实上,很多人对财务自由都有着天大的误会!
2
首先财务自由从来都不是光通过提高收入赚更多的钱就能完成的。
我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实习工资就2400块钱,扣掉租房500块,一个人生活的话其实也还过的不错,对于每顿7/8块钱的快餐,每天换着店子吃也都能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周末还能上美团下个单和同事一起去唱个量贩,丰富丰富精神生活。
那会儿我觉得要是能有个5000块一个月的工资非得幸福得鼻涕冒泡不可,估计每个月10号看着工资单都得好好想想这该怎么花才能花得完。
很快工资就翻了好几倍,事实上,工资一下来非但不用费脑细胞想想怎么花,相反,大概率在上半个月就能把卡上余额迅速的花成三位数,甚至小数点后几位。
人们常常都会高估了自己赚钱的能力,而严重低估了花钱的速度。
人类是懂得看菜吃饭量入为出的高级物种,本能情况下并不会因为收入的增长而多节余多少,帕金森定律也早就给我们下了定论:“支出永远与收入成正比。”
上大学的时候,穿衣服你觉得买个森马和以纯就挺不错的,能挣钱后很快你就会换成利郎或七匹狼;挣两三千块钱的时候,你会花500块钱一个月住合租房,挣一万块钱的时候你就会想要住个一室一厅还带厨房;刚毕业的时候你觉得花两三万买个二手奥拓代步就挺好,等你挣了更多之后就自然的想要买个二十万的车开出去才更体面;
最后你总会发现,收入是眼见着长了不少,但是卡上余额也并没有多上几个零,你距离财务自由还是遥遥无期。
3
那么真正决定财务自由的关键因素是哪些呢?
一、收入:这里的收入大概包括两种形式,即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当然少数幸运儿会遇上意外收入,比如中彩票或者拆迁赔偿等。
主动收入主要指你通过付出时间和劳动力所获取的收入,最常见的形式比如工资,主动收入最大的特点就是你工作才有,一旦停止工作就没有,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唯一收入来源就是工资收入。
而被动收入呢,指的是你不需要实际工作就能赚到的钱,常见的形式比如房产增值、股票的分红和股价上涨。
看起来被动收入要比主动收入段位就要高一些,被动收入属于资产投入型的,主动收入属于劳动力投入型的。
所以,聪明的做法是,要抓住一切机会尽快完成主动收入到被动收入的切换,那具体怎么切换呢?
二、存款: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如果你每个月都没有存款结余,赚的越多,也同步的花的越多,那么基本可以肯定,你绝对无法实现财务自由。
八年消费者心理研究工作的肺腑之言可以明确告诉你,消费主义式及时行乐的观念只是各厂商拿来骗走你口袋里钱的鬼话。
不懂得延迟满足不懂得学会储蓄,你就没有资本去参与投资,那么从主动收入到被动收入的模式切换也就无从谈起,也就更谈不上财务自由。
三、投资:一般来讲,一个人越早懂得投资,那么你的资产增长的速度也就越快越早,所以从主动收入切换到被动收入的关键一步即是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投资。
有太多的人一生的时间都停留在依靠劳动力收入来维持生计的现状里,就是因为沉迷于埋头拉车用时间和精力来换取收入,而从不抬头看路进行资产投资和规划远方。
四、精简:精简对于早日实现财务自由的重要性是很多人都非常容易忽略的。
很好理解的是,如果你想要一套房一台车的生活和想要十套房十台车的生活所要求的财务自由的门槛肯定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当你有了精简的意识后,它会和存款这一因素产生很好的配合,你就会自觉的去降低花钱的欲望,帮助你更快的完成储蓄用于投资。
4
更重要的是,或许财务自由从来都只是一个伪命题,那不过是唯物主义者对青年人有意而为之的引导,也是GDP快速增长的根基。
习惯了群居生活的人们常常会选择将一些个人的内在价值,通过外在物品进行间接表达,而忽略了在获取和管理这些外物的过程中,我们自我的迷失和对自由的误判。
赚很多很多的钱实现足够多的财务自由也许并不是目的,在拼命赚钱的过程中,学会通过精简生活,找到本真的自己才是。
真正的自由并不是想不干啥就不干啥,更不是想干啥就干啥,而是在认识自己,看清社会后,在个人的能力及诉求边界和社会的运行规则间找到平衡点,那或许才是恒久而又触手可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