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检视阅读的成果
【亮点】
1.用12分钟完成检视。
2.过程中注意力很集中,基本上能找到节里面的知识点、结论。
【原因】
1.内容不难。
2.有上一次的经验积累、方法总结。
【不足】
1.主要讲什么,概括得没把握
2.第一节讲什么有疑惑
【原因】
读快了,可以再多花点时间。
【存疑】
1.一次更好的检视阅读,对内容、结构的了解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呢?大致的认知,能够围绕结构(初步判断的结构)展开说点什么,大概讲了什么也能说一说。照这样的目标,《快思慢想》整本书,我可能至少要花三四个小时做系统的略读和粗浅的阅读。
2.关于检视阅读的作用可能有:
(1)判断出值不值分析阅读;对这个内容有没有兴趣,有没有你想要解决的问题的答案,你关心的观点作者是怎么说的。
(2)在分析阅读之前,检视阅读像是旅行前的地图。看到知乎上一个说法“分析阅读层次的速度取决于检视阅读的判断。”无奈,这两个层次的阅读真正的实践太少,慢慢跟上来。
(3)快速获取信息的训练方法。
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是因你读的速度快——虽然你真的读得分块——而是因为在检视阅读时,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
(4)章节分析阅读之前的检视阅读,实际有什么作用呢?每次都要去判断,这一章要不要分析阅读?说实话,作用还没感受到。
【对比永澄】
要我们分享读完第1章的感受,建议分门别类地写,分为系统1和2来说。还问道有没有人期待结构化?
之所以要分门别类、结构化,背后的原因是“构建符合长时工作记忆的结构或组块”,才能更好地记住、理解,清楚地向人讲清楚。
【下一步行动】
1.第2章检视给15分钟,要获取关于整体、结构更多的信息,尝试能分结构写出要点,然后看着要点自己对自己说一说。
2.感受、思考检视阅读对分析阅读的帮助。
二、反思一次捷径判断
【事件记录】
20170703Day8早上七点多的群里,一个小伙伴发了一本《教育心理学》书籍的截图。我点开拉大看了一下封面的部分信息后,马上给她推荐了斯滕伯格的《教育心理学》。后来还说“我一看编著的书,可能就不会买,还会看出版社”,还又推荐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直到上午回听领读的音频(当天早上五点没能起得来~),永澄老师对这本书内容的介绍、他的阅读方式、使用方法以及他对这本书的评价(围绕许多实验展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谈学习;当成工具书对待,可以很快的翻完,不需要记忆,将来遇到相应的内容时,可以检索出这个书里有这个知识,再回过头来看;“很牛,一下子有这么多理论,你知道多好吗?市面上有人讲认知学习法。你回来一番翻,哦,原来早已经有人写了这么多了。”)我才发现自己判断错误,并且使用了捷径判断的方式。
【呈现判断过程和结果】
所以,我的决策是这本书不值得买、看,我不会买和看,我会看我所认为的更经典、权威的。
听了永澄老师对这本书内容的介绍、他的阅读方式、使用方法以及他对这本书的评价后,我又有什么判断?
1.仅仅凭借封面信息做出这本不值得买、看的决策,是错误的。
2.好像价值很高,是很值得看一看的。
【反思判断过程和结果】
一、凭借封面信息做判断的过程中,掉了哪些捷径判断的坑?
1.视觉感知,凭外观判断事。
2.依靠记忆做出判断的可得性法。记忆里没有,就不靠谱;依据原来的印象,判断编著的书质量不高;记忆里有什么,就直接说出什么。
做出这个判断的假设是:
(?还找不出来,是“我当时从记忆中调取的信息或知识是正确的”吗?)
二、“价值很高,是很值得看一看的”这个判断,又有什么可质疑的?
受到了权威效应的影响(百度解释: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老师很厉害,他的认可和评价就是对的。这是该判断的假设。
对这个假设的分析:
不能完全相信和绝对跟从。
老师对这本书内容的介绍、他的阅读方式、使用方法以及他对这本书的评价,一共是四个内容。内容介绍是客观存在的(不过介绍中带着他的情感),可以当成是事实的获得,而非观点;他的阅读方式不一定适合任何一个层次的人(参考管理效果公式);当作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可以参考,但也可以作为理解学习本质的基础书,所以做工具书不是唯一;他的高度评价可以相信,并且依据评价去买书看书,但最终去评价、评断一本书,是由每个读者自己做出的(参见《如何阅读一本书》关于评断的说法),最初只能听一听,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观点。
【知识/下一步行动:如何评判一本书】
1.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看,是在做了检视阅读之后,凭一个封面信息就否定是一种错误、也是自己的损失。
2.作者说的有道理吗?真实吗?是经过分析阅读读懂之后才能做出的评断。
3.编、编著的书和著的书,都能够带给读者知识、观点、启发,不能以此论优劣。出版社方面文史、翻译等格外挑出版社,各大出版社有自己的优势和被人诟病的地方,但因为是某个出版社出版的,所以可能不值得的论断有失偏颇,不可取。
【我的感受】
1.专家直觉,我们要在学习中持续积累和训练。当我们正确的知识足够多、技能足够熟练、掌握的思考方法多样,也可以避免错误。这次的判断,我没有专家式的直觉可用,优先调用了直觉判断。(参加下面@胡奎的流程图)。还值得写出来的是,检视阅读后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读懂再评断,是我大脑中原有的知识。这一次没有使用,原因可能有用起来太麻烦了,消耗资源多;这两个知识使用的次数很少,不熟练。从侧面反应出,学习要达到使用、应用的层次,你的知识才能派上用场。否则依然还是知道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2.“我看到,我就想到......."是捷径式思考,可是联想又是我们重要的思考方式,这个矛盾如何处理?期待后续的阅读内容。
3.自主运行的系统1太强大。如何有效利用,是接下来的阅读要学习的。
4.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是阅读本书要掌握的重点。
【反思的经验萃取】
1.这是一次对捷径判断的反思,反思的步骤和内容是:
【事件记录】
类似于背景描述,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
【呈现判断过程和结果】
话术一:你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判断的?
需要关注的大致有:
当时的情绪、和感受;当时的思考过程,如这次书写中的看到什么,分别做出什么样的捷径判断;外部环境条件
【反思判断过程和结果】
话术二:你做出这个判断的假设是什么?
(7月1号日更,给出了反思假设的四个要素:能力、资源、捷径、偏见。还没有参透怎么用。打算用为什么没有去积累势能、为什么有时不做周计划、为什么做周计划不预估时间了两个事项做反思,实际体会对假设的理解)
【知识/下一步行动】
【我的感受】
2.从@胡奎的一篇反思中,提炼出涉及到决策的反思的步骤和内容:
缺乏知识、对事物的规律把握不准、对决策系统缺乏基本原则、决策方法使用不熟练都会影响我们反思的深度。持续联系、同侪力量、老师反馈都能帮助更好更快地提升。再贴出永澄老师在复盘中给出的两个建议,反思时同样可以使用:
1. 复盘一定要关注深度而不是广度,宁可3个小时复盘一件事情,不要嗖嗖地复盘几件事,得不到关键结果。时刻记住:慢就是快,在关键的地方慢下来,才是快的原因。
2. 复盘一定要将结果通用化。这个是从边际成本角度考虑的。
做判断和决策的流程图(来自@胡奎他有两篇做得很透彻的反思,推荐没看过的伙伴看一下,看过了的伙伴再次看一下):
www.greatytc.com/p/5bf9a1209ecf为什么我会做出让自己会后悔的决定?《思考,快与慢》共读Day5和www.greatytc.com/p/89bb495281d0 我为什么没有冲上去抱大腿《思考,快与慢》共读Day6
三、读书的方式
领读内容:
1.每天只是分析阅读1本书,无法保证效率,可以持续地看那种每天只读一点地书。其中,你可以围绕一个点去展开,如《穷查理宝典》、罗胖出的相关小书。
2.有的书,只要知道里面有什么知识,用的时候能找到就可以了。
3.有的书,要把它写入你的长时工作记忆中,如《查理芒格》。
4.专业的书籍实践的读,联系到实际中、认知中读。边实践边回头来看,还可以写论文验证书中的某一个案例。时间多长和目的有关。
给我启发是:
1.构建长时工作记忆的结构或组块。结构和组块两个概念、如何形成长时记忆需要的时候能顺利调取,想进一步理解并使用,目前仅仅限于知晓的层次。
2.读书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今天获得了一个专业书籍的学习方法。过去的错误想法和行为要开始改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