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当读到《子夜吴歌》时,喜欢诗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这是非常有画面感的诗句,在如水清澈般的月光下,长安城里的妇人们在捣衣裳。这里的捣衣,不是洗衣裳,而是在染布料。
染布料,又为那般呢?当然是为了做衣裳。给谁做衣裳呢?当然是在边关的丈夫。
古时候的衣服制作起来相当的繁琐,手工做的又非常费时费力,所以秋天的时候就要为在边关的丈夫做冬天的衣服了。
手里一针一线缝衣,心里希望早日平定胡虏,良人不再远征,能够陪着自己一起养育孩子,供养双亲。
当我读懂其中之意时,便想到现代的军嫂。当她们思念自己的丈夫时,也是如长安的妇人这般感觉吧!
千百年来,为了国家的安危,百姓的安定,都离不开镇守边关的将士的守卫。
现在对于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有句很流行的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
《子夜吴歌·冬歌》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如果说《子夜吴歌.秋歌》是从秋天开始做冬衣,时间上充裕得多。妇人们在忙完白天的事务后,夜里可以缝制衣服。
而《子夜吴歌.冬歌》中的制衣却是非常匆忙——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仿佛通过这两句诗,便能一下把人带到那个时空的场景里。
一个驿使回来了,“明天我就要回去,你们这些家属要捎带衣服的话,今天晚上就必须做出来,交给我带回去。不然晚了,就没法了。”
妇人们,纷纷回家赶制冬衣服。
那个时候的冬天也也一定很冷——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一针一线里,有焦急有牵挂。
当妇人赶了一夜的针线活,把衣服做好后,交给驿使,问道“几天能送到他?”
前面是驿使的着急,后面是妇人的着急,你之前催我,现在轮到我催你了。
秋制衣也好,冬制衣也罢,这都表达了她们对丈夫的思念和爱意。
对于这首《子夜吴歌.冬歌》在蒙曼老师的《四时之诗》中,有非常详细的讲解,讲解得更有画面感,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
锦宫城 小楠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