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为了维护谈话双方的面子,即便有不同的观点,往往也不会去直接质疑或否定对方。但这种交流方式有个弊端,就是双方丧失了深入探讨的机会,进而无法达到谈话的深层目的。
有时我们的谈话,是为了招聘人才/招募伙伴。“中式”沟通风格,往往让招聘方处在一个单向考核的位置,谈话变成了机械的问答,大大降低了沟通的有效性,即便在谈话的最后加上一句“请问你这边有什么问题吗?”,实则也只是走个过场。然而,极少数有水平的面试官则会反过来,先让面试者放松,试图在对方轻松的状态下,激发出其更多的信息和想法(当然,压力面除外)。当面试者不认同应聘者的回答时,则会提出自己的质疑或疑虑。提出后很可能发现:是沟通中的信息错位;是自己的理解偏差;是自己的认知/观点有问题;甚至是自己的认知比较局限等等。
当然,也很可能发现:是对方存在不必要的顾虑造成的;对方的经历是编造的;对方有吹嘘的成份;对方在这方面存在不足等等。所以,机械式的“中式”沟通方式很可能让你失去高潜人才或是被“伪装者”欺骗。鉴于这种误判造成的损失,属于机会成本,通常较难考证。此外,事后的人员流失或上岗后发现表现不佳这些情况,是可以通过“甩锅”的方式被“职场老油条们”较为轻松地解释过去的。因此,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招聘者不会有足够驱动力去改进、提升自己招聘方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时我们的谈话,是为了探究问题。真正有价值的结论大概率是在反复争辩、互相批判中才可能获得,如果只是简单描述彼此的想法,不仅有些浪费时间,还会让你失去了认知的机会。举个例子,我们会发现很多所谓的商业探讨变成了“商业互捧”,难得的与业内精英的思维碰撞,变成了活脱脱的递名片。人脉资源诚然重要,但拓展人脉的同时,如果还能尝试在“与同好争高下”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思路,将时间价值更大化利用,并获得精神上的共鸣或认同或被认同感,岂不令人印象更深、更快哉?
有时我们的谈话,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但是,碍于对方的面子,很多事情不好直说,弯来绕去,最后没能达到自己满意的结果,事后还以“吃亏是福”、“来日方长”、“大智若愚”之类的话来安慰自己。但其实,输了就是输了。如果用礼貌的方式更直接了当的道出对方的问题,不仅可能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还可能赢得对手的尊重。因为通常,能谈成的判,可谈妥的结果不是一个确切的值,而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值域,在这个值域范围内,为自己多争取一点不仅不会对当下及未来的合作产生消极影响,还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是那么“好欺负(傻)”。
有时,“不直说”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出于“不懂得如何通过巧妙的直说以高效达到目的”。所以,如果你也是这种“中式”沟通法,其实是可以尝试谦虚地去反思一下的。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把“中式”沟通一棒子打死,只是专门针对其弊端之一进行展开论述。如果你有不同观点,非常欢迎评论探讨。
本文作者AiMars,本文首次发布于简书,如果转载、援引,请注明出处,如果涉及商业用途,请通过邮件联系AiMarsReal@163.com,获得准许后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