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打电话跟我妈说起一个同学结婚了,我妈张嘴就跟我来一句:“你看看人家都结婚了,你什么时候领回来个男朋友我看看?”鉴于这种家常便饭的问题,我也很自然的说:”人家结婚了,我为什么就一定得领回去一个呢?“我妈侃侃而谈道:”这是我和你爸的任务啊,你结婚了,我和你爸的任务就完成了。“多么奇怪却又正常的论调。
大人们常常喜欢把我们的年龄虚算上那么几岁,明明今年25,在他们眼里你都28的人了,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我们一直觉得自己还小,但其实我们更害怕的是那个年龄给我们带来的沉重的压力和责任,我自认为自己还没有到可以承受起那份压力和承担起那份责任的能力。
结婚到底是为了什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当结婚的预期效益大于单身的预期效益时,人们才会选择结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结婚是为了人类得以延续,因为结婚后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从父母的角度来说,结婚是完成他们对我们的责任;而对于我们本身来说,结婚是那个年龄段应该完成的使命。
那么,回归到底我们来说说为什么人要选择结婚,共同生活。《圣经》旧约之初是这么写的: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乐园与人间,水,光,昼与夜,以及人世间的万物,每天的创造之后,上帝都说:“这很好。”然而,当上帝创造了亚当之后,他的语气变了。上帝甚至宣称这是他的第一件不完美作品:“他不应该孤独一人,于是,上帝创造了夏娃。
随后,无论神学、哲学、文学各个领域都推崇共同生活反对孤单。古希腊诗人提奥克里图斯坚称”人类永远彼此需要“,斯多亚学派的马克奥勒留宣称:”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无论时间和地点,都是围绕着共同生活而非独自生活的想法才建立起来的。
然而,如今我们发现人们选择晚婚,人们选择离婚后单身,人们千方百计的避免与他人共同生活。好多习俗和牢不可破的观念锁住了我们,时代在不停的进步,观念随之改变!在这个时代并不是结了婚就要把自己的幸福交给别人,人生是自己的,谁又能让谁幸福呢。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独自生活,于是自然而然地,人们开始学习独居,适应孤独,并在重新打造全新的生活方式。一个著名社会学家总结了独身的四大主要要素:
女性地位的崛起
互联网带来的交流变革
大规模的城市化
平均寿命的延长
那么,选择单身还是选择结婚不再是一个双向命题,结婚就像电影《剩者为王》里说的那样:不应该是到外面听到什么风言风语。 听多了就想结婚 ,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结婚。
还有就是责任,我始终觉得婚姻是一种责任,两个人足够成熟,能够承担得起对彼此对家庭的责任再去选择婚姻。
就像《十三邀》里搜狗总裁王小川说的:“婚姻需要你有足够多的精神力量去付给另一个人,一个真真实实存在的人,是两个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共同维系一个家庭,而不只是一个大后方,一个支持你,而你却无视它。
结婚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一种任务,也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就一定要去完成的事情,而是那一天,那个人跟你一起能承担起人生的风风雨雨,不只是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彼此需要,彼此平等、有彼此的独立空间。
生小孩是为了什么?
前几天朋友发给我一张照片,是孩子的B超图,看不太清,大概还未成形,这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生命,原来生命是这样开始的。
记得以前看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说到选择生孩子的几点理由:一个是为了自己的生命更完整,一个是为了人类的延续,再就是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起来好像孩子从出生就是带着大人的某种期望,某种自私欲望而出生的,多么的不公平。
大人们忙着生存,忙着生活,明确的体验着大人的辛苦,忘记了曾经自己也是孩子,也渴望欢乐与童真,却迫切的想要将孩子也带入大人的世界。大人们常常觉得现在的小孩不听话,爱犯错,不好管,其实很多时候错不在小孩子,是大人们诲人不倦,大人用大人的思维毁掉了小孩,小孩继而犯下错误,等小孩长大成人再去毁掉小孩。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法,孩子也不例外,我不否认孩子需要引导,但希望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发觉孩子的爱好与闪光点,给予鼓励和积极引导慢慢树立规则,帮助他们成长。
就像高基尔说过的:教育就是为了需要探查儿童的心灵,发现藏匿在他心灵深处某个角落里神奇的铃铛,然后小心谨慎地触动这个铃铛,使儿童内心所具有的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能显示出来。孩子的人生就像是系统,总会出现bug,需要父母花费时间、精力发现合理引导修复。
不好的教育方式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不考虑孩子的问题,却强迫他们接受成年人才应该知道的东西。
每个孩子都应该是带着爱来到这个世界,孩子是希望,是新生,但更是一个生命,是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