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
《织心青年说》栏目,主要发布织心志愿者的对乡村教育、青年公益的观点性文章。
本期讲者介绍:耿向顺,2013年创办织心志愿者至今,带领织心志愿者从5人的学生支教团队发展为拥有千名成员的青年公益组织,现在某国内大型公益基金会从事青年公益创新项目运营管理工作,知名微博教育签约自媒体博主,曾被《中国青年报》《公益慈善报》等媒体专访。
按照惯例,我们老耿每年都要给新队员写一封入门信,作为团队成员的入职培训内容,每一年的内容都不一样,用于阐述织心志愿者的使命、价值观和解答一些志愿者们的常见疑惑,本文有12000多字,大约需要阅读20-30分钟,如果耐心读完,应该会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转发分享给身边正在做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青年大学生们!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本文为原创,禁止抄袭、洗稿、盗图,如果想转载本文全文或部分,请在最后留言告诉小编公众号ID,小编给开白名单;若要合作、联系我方人员做交流分享,也可以给小编留言哟。
正文:
亲爱的2018届织心志愿者小伙伴们:
大家好!
我是耿向顺,历届成员们都叫我“老耿”。
(老耿本人啦)
首先,恭喜你们从5500咨询报名的人员中,通过简历筛选、面试选拔环节,成为织心的一员,进入考察期。这证明你们是非常优秀的,这个机会也是来之不易的,非常珍贵,也希望大家用心对待,用心一点,再用心一点。
今年是我从事公益工作的第五年,按照惯例,我会给每一届新队员们写一封入门信,作为入职培训的内容:我是想告诉大家一些关于“织心志愿者”、“志愿服务、公益”、“织心乡村支教夏令营”、乡村教育和日后我们一起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这篇文章会非常长,有一万多字,如果你能耐心读完,应该会有所收获。
文中观点全部为我个人看法,还有很多不全面、不准确和有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一、关于“织心志愿者”组建和发展历史的故事
(我和我的小学老师在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上)
1.1关于织心志愿者的诞生:
我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书、没有黑板、没有桌椅板凳,下雨天就漏水,女同学十三四岁就开始嫁人。最后我们学校只有我一个人考上大学了。我经常会想改变一下家乡的教育情况。
当我读大学以后,参加了一个社会组织举办的支教活动,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要创办一个做乡村教育扶持的公益组织,改善乡村教育情况,所以找了四五个合伙人,一起创办了“织心志愿者”。
(我们最早的一批成员)
我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几乎和现在大多数刚开始涉足公益行业的你们一样,出发点都非常单纯:想要帮助山区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帮助他们提高成绩,考上好大学.....
可是当我真正开始做以后,我才发现,原来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没有人、没有钱、没有经验、没有人教,什么都得从零开始,做了好几年效果不明显,导致我很多时候还会自我怀疑,放弃。四年多来,我曾为织心熬夜无数次,曾有一段时间头发都变白。
1.2关于我们的发展:
(2017年织心集训营)
从2013年至今,我们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发展定位、改进项目和迭代、工作人员的能力也在提升。2013-2014年,我们是一个学生社会实践团队,
2015-2016年我们探索成长中发展为一个大型学生社团,
2017年-2018年,我们发现作为学生社团开展公益项目的局限性非常大,无法将我们所做的公益项目专业化、规模化、持续化、深度化,于是我们决定跳出学校,转型发展为一家教育创新机构。
到今年,我们的成员已经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历成员近千名,服务了成千上万的乡村儿童和居民,我们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同类组织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组织了。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报告会)
织心志愿者,作为一个从大学生公益社团转型的社会组织,逐渐演化出了我们自己的一套项目体系、管理制度、培训课程,逐渐实现专业、持续、有效,在我们的帮助下,我们为凉山、泸州等地的项目地的孩子们引进了图书、多媒体器材、贫困儿童助学金、乡村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机会等外界资源,逐步改善项目地的乡村教育水平。
2017年部分成员大合影
1.3关于我们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我们织心志愿者中,没有竞争,没有利益关系,没有勾心斗角,我们都在朝着一个“让乡村教育多元、有趣、有益,让青年公益专业、持续、有效”的公益目标前进。“织结情谊,心合你我”的观念,成了我们织心志愿者一直传承的文化,我们的口号、我们的标志,出现我们的衣服上、徽章上、文件上,织结你我的心,让我们成为朋友,让我们用心对待,拥有真挚的友谊。我们提倡用平等的态度对话,团结的姿态应对,专业敬业的工匠的精神工作,用创新的方案解决问题,多元包容的心态接纳别人和事物。
至于为什么定了了那样一个我们终极发展的目标,我相信读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二、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做的事情有意义吗?
2.1你为什么参加织心志愿者?
历年招募志愿者的时候,我都会在群里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加入织心志愿者?得到的答案最通常是以下:
a、我加入织心想去支教,去给山区的孩子们上课,教他们知识,帮助他们提高成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b、支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想奉献爱心,想让生活不一样,让自己的大学有意义。
c、我想参加织心志愿者提高自己的能力,去体验一下农村支教生活,看一下大山里孩子的样子,看一下新闻里说的“留守儿童”是不是真的是那样的。
d、我想有一段支教经验,收获一个志愿服务经历和荣誉证书,用来去参加评奖学金和保研加分用。
e、我想在支教活动中找到爱情和友情。
我相信,你们自己的答案或多或少和以上几个主流答案很相似,但是 ,没关系的,我们织心志愿者是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组织,不会过多介意你的初心和目的。
在2014年,有这样一篇文章刷屏:《叔叔阿姨,你们不要再来这里支教了》,我读完之后,我内心一阵阵痛,我开始对我做的事情进行怀疑,甚至后悔。
我自己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去乡村做什么的?我们是去乡村支教的吗?我们是去做好事、做公益的吗?我们做的真的被别人需要吗?我们是无私奉献的吗?我们做的真的有意义吗?我们做的真的有用吗?
我用来四五年边做边来寻找答案,我相信实践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2我们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是无私伟大的吗?
我大一那一年,我曾参加过某学校社团部门组织的一个公益活动,部门的一个指标任务,到养老院“关爱老人”的活动,好多学生社团都去了,院子里大学生志愿者人来人往,我都找不到什么可以做了,旁边的人们也闲着,各种举着学院旗拍照合影。我和一个老人聊天,他说的话震惊了我:他说今天太累了,平时都没有人来看他的,但是重阳节这天,突然来了很多人,他的房间已经被扫了三次,脚被洗了四次了。
第二天,我看到学校官网上赫然出现一行大字《我院“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陷入了沉思:我们的公益活动,是不是变成了一场作秀,变成了一个宣传工具?
回头想想,这么多年来,看到很多大学生在做志愿服务活动。某些大学高校为了宣传学校,每年派出成千上万名大学生去做“寒暑假短期支教”“三下乡”“社会实践”,有些一个学校一年就要派出数千名大学生志愿者。
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怀着“拯救苍生于水火”“帮助乡村儿童脱离深渊”的上帝视角,急匆匆准备,急匆匆来,急匆匆走,一周左右时间,称之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或者“短期支教”。有一部分社会实践团队,连支教的教案都是即将上课之前才临时百度搜索的。好像活动最重要的不是为孩子们多做点什么,而是在学校官网和报纸上发一篇斗志昂扬具有青春气息的新闻稿。故意拍摄一些惨兮兮的孩子的照片,然后在微博空间朋友圈发一堆感人肺腑的文字图片。接下来就是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在评奖评优的时候附上几张荣誉证书和志愿服务的照片,在答辩ppt和简历上写下光辉的一笔,自带支教志愿者的光环,在茶余饭后谈起这段时间,都只会记得这段时间多么快乐,学到了什么,哪个队友多帅多漂亮多有才,成了自己自带闪光点的谈资。
如果突然有一天,当那个曾经去参加这个活动的志愿者在分享自己的支教经历的时候,如果有人问“你还记得你班上的那个学生吗,后来怎么样了,你有关注过他后来的发展吗?你们把自己的经历说得那么伟大,可是你们给别人带来了什么改变呢?对别人有什么帮助呢?”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我想,如果面临这种情况,没有几个人不会有深深地负罪感,或许会深深刺痛我们的内心。
是啊,我们本想帮助他人,最后我们好像只感动了自己,什么都没能给别人带去。
所以,我越来越反感甚至是讨厌在很多新闻报道里报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新闻里面出现称这些活动为“无私奉献”“多么伟大”“高尚”。
2.3去穷苦落后的地方做公益才是真的公益?
曾经有个志愿者这样和我说:
“老耿,我就想去最贫穷、最艰苦、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帮助最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这样,我的活动会更有意义,如果不是去偏远的贫困山区,我就不去了。我不想去这个地方,能不能换个项目地,这个地方条件太好了,我想换个穷一点的地方,这样我做的事情才有意义。”
可是,有一些问题,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想过没有:假设,现在让你去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这里的人都非常贫穷,你会怎么帮助他们呢?有人回答:“捐钱给他们。”
你能捐多少钱呢?100块,1000块,1万块,还是几百万?就算你很有钱,给这个地方捐赠了几百万,可是等你走了以后呢?你能持续帮扶这个地方几年?
很显然,你自己或者你能动用的资源,无法给这个地方带来明显的改变。
2015年,活动结束后,一个志愿者和我倾诉:
“老耿,我有种深深的负罪感!我去了二十天,但是我发现我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看到那种家庭贫困的小孩子,家徒四壁,心里很难受,但是我竟然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现状!明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来改变现状,我却来这里打破了别人原本的生活,给了别人希望,又不能兑现给别人的承诺。去别人家访,他们很高兴,就像看到救星一样,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不敢直视他们的眼睛。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倒是希望我根本就没有来过!”
历年来,接触的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都想去落后贫穷的地方,认为去穷的地方是做真公益。可是,我们往往到了越落后的地方,越是什么都做不了,会有深深的无力感。
很多同学认为“要去最偏远,最贫穷的地方,我们的公益活动才有意义”,当你真正在最偏远最穷苦的地方且你没有打算长时间持续有力的发力,你会发现,你其实什么也做不了。
如果你想一夜之间让崎岖的道路平坦,想一夜之间让落后追赶世界前沿,想一口气做一个大新闻,想一口气“拯救生民于水火,改变中国教育的不公”,那对不起,我们这个小池塘,可能容不下你这一条大鱼。
经济不落后的地方,我们可做的地方也非常多。教育是针对人的,是一个人感染另外一人。人是一个心理和物质结合的个体,我们不能用经济状况、外表看得见的东西来确定一个人是不是我们可以帮助的人。有可能一个家庭相对宽裕的儿童,父母长期在外,自己内心孤独或是染上不良习惯的的可能性就很大。
教育是一个长久而随机的过程,发生良好的改变也是如此。所以,去落后的地方,你不一定做得了了什么;去相对不那么落后的地方,也不一定什么都做不了。
2.4你明年还会继续参加吗?
一个很遗憾的现实是,从历年数据来看,2017年,织心志愿者有238名参加#四川织心乡村支教夏令营#项目,2018年,仅有28名老队员继续留下来参加,连续参加了三年的成员只有4个人。大学生社团的话,流失可能更为严重,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不继续参加,答案让我感到难过有不可奈何:我体验过一次就够了,我今年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没必要重复再参加一次。
人员流失严重,每年接手社团的新人又开始从零开始摸索,导致大学生公益很难有突破,年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很难实现可持续,也很难做出有效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提出的使命愿景中“让青年(大学生)公益专业、持续、有效”的原因,也是我们当年跳出学校,成为独立组织的运营的原因,我们想尝试一下能不能将一件事持续有效的做下去。
所以自从你们加入织心志愿者的那天起,我就希望你们能多做几年,用心投入、有心感受,每一年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也会得到不一样的成长。
在我们团队的标准成长轨迹里面,第一年你做一个参与执行者,第二年做个组织管理者,第三年你就可以做个研发倡导者。
2.5我们是去“支教”的吗?
几乎每一个志愿者,来咨询报名的时候,都是问:我们这个支教活动在哪里?什么时间......;我想去支教,可以报名吗?
也就说,你们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去支教的。
支教,顾名思义,“支持和支援教育落后发展地区的教育发展”。换话句话说,也就是:乡村教育落后,而支教志愿者在某些方面拥有比乡村老师更好的技能、知识和方法,才能去支援乡村教育发展。
那好,我来问一下几个问题,你可能用心、真实的回答一下,可能更有助于我们接下来的工作。
(1)关于对乡村儿童的了解:你给孩子上过课吗?你和乡村的孩子相处过吗?你觉得乡村儿童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学校哪几个班?有哪些孩子?这些孩子的家庭坏境如何,性格怎么样....
(2)关于技能和经验:你觉得你和乡村教师比,你的优势在哪里?教学经验更丰富?教学理念更先进?教学方法更好?....
所以,思考完这些问题,你觉得你还是去“支教”的吗?我们真的有能力去支援支持山区教育吗?
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深入了解过乡村教师、乡村儿童的,不知道真实的乡村教育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况。
我曾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山村小学,和村小学校长喝酒谈心。说起大学生短期支教的事情,校长喝多了,就开始大骂:“这些大学生,哪里是来教书的,分明就是来玩的。来了七八天,就走了,把我们的学生召集起来做了几天活动,说是学校安排的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走的时候学生哭得撕心裂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大学生”。我以前都给他们讲“要好好念书,以后考个好大学,赚大钱”。现在他们看到了大学生。可是这些大学生,根本不会教书,天天带着他们玩,带他们玩手机打游戏,等他们走了,学生再也不听我讲课了,说我讲课没他们讲得好。今年又有另外一批大学生打电话要来,我拒绝了。如果他们不能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好处,最起码不要影响我们的日常工作,不要带坏小孩子,不要把我们这里当成镀金、发泄爱心和谈恋爱的游乐场。”
所以,我们好像是去支教的:怀着帮助乡村教育发展的初心,到乡村里面去带着孩子们学习新知识,想帮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学到更多;但是又好像不是,因为我们发现,论教书上课经验和对乡村儿童的了解,我们都比不过乡村教师,何来“支援教育”一说。
2.6所以,我们大学生做的短期教育公益项目就没有意义了吗?
说了这么多,我好像一直在否定我们自己在做的事情:大学生公益服务活动功利化太严重、经验太缺乏、没法可持续、没法产生有效的作用......
好像都是负面的评价,可是我为什么还坚持号召大家一起来做并且做了五年?
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世界上任何一件事存在,都是有道理的,有意义的。我给大家讲个我的小故事,或许就能诠释:
前面我已经讲过,我小时候在凉山州的一个穷困山村小学念书,穷困到连教室、书本都有不起,搭个帐篷就开始上课,下雨下雪就担心房子垮掉。我的老师,从外面学习归来,见到家乡的教育十分落后,不顾家人反对,就留了下来,他连续在乡村待了18年。
2003年,他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的同学讲课、分享故事。让我每天备课和准备一个故事,每天都去讲台上发言,刚开始面对四五人我双脚发抖支支吾吾,日复一日锻炼我的胆量和口才,到后来可在上万人大场面脱口而出。当我走出山区小学之后,才能自信地站在那些城里孩子中间,虽然教育条件不如别人,但是我从来就没再在胆量上输给城里人,但是我因为老师的培养,变得自信、好学、上进,才会有后来的故事。
2004年,我第一次写作文,他让我在讲台上自己念出来自己的文章,并当众夸奖了我,从此,我成了写作文最积极的一个,到后来我写了几十万字的作品时候,还是当年小学那歪歪斜斜的几百个字,带给我人生第一次因写作而带来的惊喜。
2006年,我考试作弊,偷偷抄袭了书本上的标准答案,我故意少抄了一道题,得分应该是98,但是他给我打了101分,并说我做得非常好,让我当众给同学们分享学习技巧。我知道,他知道我抄袭了,但是没说,我以后就再也不敢作弊了。
所以,从以上几个案例,你们看出来了吗?
教育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有可能某一个很小的细节,就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们并不是需要你教考上100分,而是需要被引导去找到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鼓励、引导、帮助和陪伴,让他们产生良性改变。
我所认同的志愿者,并不是无私的、伟大的,他是一种工作人员的名词,和教师、官员、工程师等职业是一样的含义,是一份工作的称呼,不是一份光环。
当然,我们不是去做慈善的,不是去捐钱的,更不是去玩耍的,也不是去做好事的,我们是去把事情做好的。
改善他人,也改变自己。着眼点小一些,比如纠正一个孩子的发音,比如让一个自卑抑郁的孩子变得开朗阳光,给他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填报好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家访材料.......
不要总是抱着大理想,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做好每一件小事,用心对待,当我们今天种下种子,有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一辈子的影响。不需要我们改变世界,只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能带来一点点的改变,能帮助一个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就是有意义的。
2.7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谁是受益者?
大学生热衷公益活动,我认为是中国教育逐渐变得成功的表现,从小学开始,学校的教育好像一直在教我们和别人竞争而获取利益,很少鼓励我们去参与公众活动和社会福利的谋取,逐渐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发现,参加大学生支教活动的人,大多数人有社会责任感、上进心、热情、善良的初心,这些志愿者的内心都有宝贵的火苗:温润、单纯、充满善意,应当呵护培育并帮助这些火苗燃烧成为燎原大火。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把这份热情、善良,都集中在需要的领域而对社会的某些方面产生良好的影响。
我认为大学生支教活动,是公益性的项目,但是在设计、运营过程中还需要改进和提升。要因需求而产生解决方案然后落地执行,这个思路也比较符合我们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3A理论(aim、approach、action)。我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受益对象并不是外界认为的是乡村儿童,应该有两个,应该是大学生志愿者和乡村儿童共同受益的过程:
大学生志愿者获得自身能力、心智、社会责任感的成长,乡村儿童获得陪伴、成长、知识和视野。
2.8我们们乡村儿童快乐暑假的插足者吗?
也总有人问我:乡村孩子们暑假不放假吗?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占用他们宝贵的假期?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山区儿童放羊的故事:
A:你会干什么?
B(山区儿童):放羊。
A:你为什么放羊?
B:放羊赚钱,娶媳妇,生娃。
A:你会让你的娃干啥?
B:放羊。
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是说我自己经历的案例:
我家族里一个堂弟,在中学毕业后给我说:哥,我不读书了,我要去攀枝花打工,跟着他们做钢筋混泥土,好挣钱,每天能挣200多,比读书有用多了,你看那些学校的老师,一个月工资三千多,我算了一下,我去做工地的话一个月能有6000,我就可以买个摩托车。
6年过去了,他现在每天还是在工地上打工,每天工资300左右,而且有时候没活干,就去网吧打游戏,他同班同学,现在已经大学毕业,有人已经在事业上小有成就。
我们不难发现,原生家庭的视野和格局,影响了一个人一辈子的视野和格局。
2015年,我第一次带队到凉山州某小学开展织心乡村支教夏令营,我问孩子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孩子们的回答中:当老师最多,当乡长其次,当街上商店老板第三。
如果同样的问题,放在城市儿童中问,答案可能会很不一样。
那一年,我们的队员们给他们上了职业生涯辅导课,告诉了他们世界上很多的职业和工作,第二年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问的同一样的问题,答案却开始多元化起来,我们那一年的工作没有白费。
同样是放暑假,我们项目地的儿童们暑假放牛、放羊或者每天在山坡河沟里度过暑假,因为父母劳动或者外出打工,基本就成了脱缰的野马,有些偷偷拿了手机开始打王者荣耀和跳一跳消磨时间;城市精英家庭的子女们,暑假要么在参加补习班,要么到处旅行,要么在参加各种夏令营。很现实的问题还有,同一套试卷,放在乡村孩子中,他们的考试成绩,远远低于城市学校的孩子。
我有在一个名企做人力资源的朋友还在调侃:现在企业能招到的农村出身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实习经历、工作能力、学历水平,都差良好家庭的人员十万八千里。
教育减负、快乐学习这样的观念和措施,正在成为寒门的灾难。乡村儿童们,长大以后,走出大山,是要和别人竞争的,由于没有多元化视野格局和学习资源,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就算长大以后,都能难实现阶层跨越(别说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也很难)。
你还觉得,我们是在做无意义的插足吗?
虽然做不了多少,也没法带来根本性改变,但是能持续、专注的做很多年,总比一点都不做的强,能够改善一个孩子的命运都是值得的
三、我们织心乡村支教夏令营项目想做什么?
3.1乡村教育的现状和需求(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从2016年开始,开始把我们做的短期乡村教育公益项目名称从“织心暑期支教活动”改成“织心乡村支教夏令营”,做成了既有支教性质又有夏令营模式的暑期陪伴成长式乡村教育项目,时间长度15-25天(标准21天)。我们提倡乡村教育“多元、有趣、有益”:多元化的课程、多元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知识面,有趣的课堂和活动,有益的引导和陪伴。
因为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如下一些现象,也希望大家来补充:
(1)乡村经济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改善:
乡村小学的硬件设施、乡村的经济发展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大多数再也不是百度上“乡村儿童”“乡村学校”出来的那些惨兮兮图片的样子,很多乡村已经不需要“献爱心”形式的粗暴公益活动了。
我曾在很多个村小学,看到大量闲置堆放的图书、衣服,很多都是外界捐来的,还有些因为不适用(比如给小学捐了高中物理数学这样的图书、给儿童捐了成年人的旧衣服),放在仓库发霉。
曾有一家企业,找我们合作,想要做个公益活动,他们一定要我们找一个百度图片搜出来里那种惨兮兮、残破房子的学校捐物资,物资大概是衣服和书,我拒绝了合作。非公益领域圈子的人很多的思维都还停留在公益等于捐款捐物资的层面。
由于国家的发展和对教的重视,乡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逐渐增强,很多乡村学校逐渐有年轻多科目教师加入,但是还面临一个问题,年轻教师流动速度快,很难再偏远地区学校留下来。
很多乡村小学,已经配备了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甚至是物理化学实验室、各种运动器材,但是,由于年轻老师留不住、年纪大的老师用不好,于是常年闲置和关闭。
如何能将这些闲置资源使用起来使得学生获益,成了我们的突破口之一。
(2)当代乡村儿童的一些需求:
我曾问多个支教队的志愿者:你们去乡村做些什么,大多数大同小异:教书,给孩子们上课。
可是,由于经济基础、国家政策变化,传统支教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乡村的发展,国内有些机构和组织提倡大学生短期支教转型成为“快乐成长”玩耍式乡村夏令营。我觉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也应当对素质文化教育传统课堂有所保留。所以我提倡大学生短期支教,应该既有文化素质支教模式的课程,又有“快乐成长式”乡村夏令营活动才行。
理由如下:(不代表所有,但是有相当数量的群体)
第一,文化课学习情况:乡村儿童的文化课学习成绩的确不如城镇儿童,而且差得很远,应试教育、文化基础的课程还是应该加强,这是能与城市儿童竞争的方面。
第二,视野和格局:由于很多乡村儿童相处环境相对封闭,还需要提高对社会外界新鲜事物、对多元化世界的的认知,应当有在乡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知识和视野。正如刚刚我提到的我堂弟和关于“长大后的梦想”那个故事一样,视野和格局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第三,课程设置情况:很多乡村学校,课程设置很单一,比如我们在西南山区的一个项目学校,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但是其他课程几乎为空白,特别是艺术类、人文类课程(升学考试不考,所以家长认为这类课程学了没用)。
第四,监管和引导情况: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乡村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很少有及时有效的监督管控和陪伴引导,小孩的自我管控能力差,很容易染上抽烟、喝酒、游戏上瘾等问题,比如偷手机打游戏、通宵蹲网吧、模仿电影黑帮群架等危险行为,还有些卫生习惯、生理卫生、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缺失。
第五,沟通与交流情况:学生较为缺乏倾诉和良好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多乡村教师,自家住在学校周围,下课后还要自己下地干活,很忙,因此上课之后很少和学生沟通;父母不在家,祖辈沟通有障碍。更可怕的现象是,有些父母通常不沟通,进行暴力惩罚,也就是“不打不成材”思想,导致小孩不敢和父母说实话,长期不沟通。
第六,传统文化习俗断代:我们在四川的一个少数民族学校,学生几乎已经汉化,不再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传统的文化习俗也在逐渐淡化
3.2大学生志愿者的开展乡村教育服务活动的优势:
前面,我给大家提问:相比乡村教师,你觉得大学生志愿者的优势是什么?
诚然,我们的经验、对儿童的了解、对乡村的了解,远远比不上乡村教师,但我认为大学生志愿者有如下几个优势:
第一,大学生志愿者的视野更宽、更前沿,接触到世界上最新的发展动态,能给乡村儿童带来不一样的新鲜事物和课程,也会尝试用更有趣、更创新的方式教学。
第二,大学生志愿者年轻有活力,时间充裕,精力充沛,有更多时间来倾听、引导和陪伴。当然,与孩子们的年龄差异小,更容易取得信任,更容易有共同语言。
第三,由于相处时间不长,人与人之间的的吸引力很强,不会疲劳,去,所以孩子们对学习会更专注,也更容易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导下改变。
第四,由较专业、较成熟的组织主办的大学生公益项目,通常能带来多元化的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
第五,大学生志愿者,在某写方面拥有更强的专业素质,比如幼儿师范专业的大学生艺术类专业素养很强。
3.3那么,我们织心志愿者在“织心乡村支教夏令营”要做什么呢?
在不打扰项目地本地教学、生活秩序、文化习俗的情况下,满足织心志愿者“聚焦需求,发挥专长,只补充,不扰乱”设计和开展项目,解决以上提出的一些乡村儿童的需求,解决需求为导向。
我们提倡青年公益专业、持续、有效,目的是为了让乡村教育“多元、有趣、有益”
还是那句老话:我们不是去做好事的,是去把事情做好的;不求完美,不求大,能给一个人带来良性改变都是有意义的。
四、关于团队内部管理和日常工作:
4.1关于日常工作:
(1)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做到三点:第一是知全局,第二是效率,第三是原创,第四重细节。知道整个团队的总目标和时间进度,当有任务第一时间完成,不直接复制粘贴要动脑做,注重细节(文件命名、语病语序、文字号大小等),
如果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记得多听、多问、多想,千万不要把责任甩给别人:老耿,我不会做,你来做吧。不好意思,我不会帮你做的。
(2)专注一点,不要把参加织心这件事,当成是一个体验。该参加的培训、活动、会议,就得参加,不然你不会有团队归属感和成长。
往年有这样一个队员,他参加了很多社团和学生会部门,平时非常忙,开会不参加,培训不参加,连我们的理念都不知道,连我们的工作进度和要求都不知道,他目的性很强:只想参加最后的项目执行工作,体验一下,然后得个证书和经历,去参加保研加分。最后,他被我们劝退了。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最大的问题是连自己分内的工作都做不好,不管你来的目的是什么,该做的工作必须做好,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我也做过人力资源方向的工作,如果遇到那种同时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但是感觉每个社团都是浅尝辄止的的应聘者,我会第一时间淘汰他。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一件事,做任何事都蜻蜓点水,这样的人看起来经历牛逼哄哄,其实是很不靠谱的。
(3)关于团队分工、财务管理、宣传管理、项目设计等事项:请参考《人员分工手册》《财务管理手册》《宣传管理手册》《项目设计指南》等文件手册,织心常用的图片文件都会上传群文件和百度云盘。
4.2关于工作沟通:
(1)我们提倡是平等对话、平静沟通,因此希望大家在沟通、开会的时候,少一些抱怨和质问,多一些解决方案和帮助,多一些礼貌。
(2)我非常不喜欢那种总是提出“我认为你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却从来不给解决方案的人,给别人提了一堆意见却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提出问题的时候,麻烦也请先想好解决方案。
(3)关于沟通的说明,重大的事情请电话说,重要的文件请邮箱传,工作群不聊天,也不要屏蔽;能一次性说清楚的事情千万不要碎片化聊天一样交流,多一些书面化表达;当然,在交流工作的时候,能打字尽量打字,一定不要发连续长段的语音。
(4)关于干部成员团队管理:每年都有这样一种人,做了个队长副队长,把自己当个官,每次工作都吩咐给别人做,最后其实自己都不会做也不明白。作为干部的职责,首先自己了解,然后才能份工。我上次培训中讲过十个团队管理原则“统一思想、制定规则、设立目标、知晓全局、分配任务、授予权力、制定标准、沟通反馈、控制进度、控制风险”,希望大家都能用好。
4.3队员之间感情问题:
我们团队的氛围非常融洽。大多数队友,都成了好朋友、合作伙伴和事业伙伴。当然,我一直不反对团队中有人谈恋爱,也不提倡鼓励。能够加入到同一个团队的人,一是因为有缘,二是因为具有同样的气质和想法。人因有共同的追求而聚集在一起,相互信任成了朋友,相互欣赏爱慕则发展成恋人,是人之常情。只有几个原则:不在村民、儿童面前亲昵,不把情绪带进工作,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五、写在最后
感谢你能认真读完,用心感受,用心参与,用心学习,一定会收获成长,带来改变。让我们一起,让乡村教育多元、有趣、有益;让青年公益专业、持续、有效。
@耿向顺
2018年4月29日
于北京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