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回到王诗的成长小天地。
在最新热播剧《小欢喜》中,有这样一段剧情:春风中学学霸乔英子,想要报考南京大学天文系!父母希望她留在北京上大学,甚至母亲已经给英子四处打听清华和北航的招生要求。但是乔英子不顾父母反对,上交南京大学冬令营申请表后遭母亲呵斥。
受不了妈妈控制欲的英子终于爆发了,她在父母的追赶下选择要去跳海。很多网友直呼,每个人都能在这部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
年轻人想起了被父母以各种理由拘束的学生时代和一直被无视的自我意愿;中年父母则思及两代人因为缺少沟通产生的隔阂,以及自己不被理解的苦衷。
突然我发现这似乎不是一个电视剧片段的问题了,已经是引发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了,父母和子女两辈人的翻牌大讨论,今天我觉得我也有必要简单谈谈我的看法了。
“都是为你好”实质是满足控制欲
很多同龄人都想要逃离父母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陶虹饰演的宋倩,把女儿英子逼到跳海的那一幕:
英子爬到海边的栏杆上,绝望地对宋倩说出了憋在心里许久的话:
“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直到跳海的那一刻作为母亲的她:既然还说出了“这都是为你好”。
长久的压抑和沉重的母爱,让英子再也承受不住,那一句“对不起,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让无数人看完泪奔。
今天中午我也发了一段朋友圈感悟引发众多好友点赞,更有留言说:“我妈也这样”,我也该让她好好看看这个电视剧。
随后我便去微博看了众多网友的评论,分享给你。
看完后的你或多或少会感同身受,甚至有点气急败坏!
原来我们的同龄人有这么多人活在父母的世界里面。
我不喜欢被别人设计好的路
我可以走出自己设计的道路
从剧里宋倩经常对英子说的话就可以看出来,她从来没有“自我”的意识。
“妈妈最最最最爱的就是你啊”
“自从你到了妈妈的肚子里,妈妈就没跟你分开过”
“妈妈从来没有觉得,你已经离开妈妈的身体了”
播放乔英子跳海片段,乔英子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变成这样,我大概是生病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理解乔英子,中国式的教育永远是那句我是为了你好,却从来不问孩子到底要的是什么?
我想我们95后这一代人或多或少被父母裹挟着想法,去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去不喜欢的学校,做着不喜欢的工作,这一辈子都不敢勇敢做自己!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被人设计的,我们从小被告诉要听大人的话,然后是一系列的程序: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安稳的好工作,多少岁成家立业……
我想我或者是少数那些起来反抗的一波人,从小到大再到目前的工作,虽然父母友建议,但是我只听并不采纳,甚至目前的新媒体工作亲朋好友的不理解,建议我找个"稳定的工作",安身立命,安稳的度过一生多好。
我不信邪,用哪吒的话说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也想说“我命由我不由父母和亲朋好友”。
我有自己的想法,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你可以给予爱,给提建议,但尽量不要强加干涉。
揠苗助长的故事,不需要再说一遍了吧。
如今互联网世界中的用户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
先不要想你有什么,你想要什么,你可以表达什么,先去考虑一下你的用户(子女),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可以走出什么样的路。
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越长大我才越发现,尽早起来起来反抗往往是最好的表达,不是不爱父母不爱家人,恰恰是最大的爱意。
如果像片中的丁一提前走了极端,因为抑郁而跳楼自杀失去生命多不值得,今早表达你的想法。
你不喜欢什么,你想要什么?统统告诉他们,不要因为一时的妥协换来多次的“为你好”像英子一样在盲目的爱意中抑郁走上极端跳海。
我们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同时因为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已经积累的经济基础,会自然而然地指导自己孩子的人生。
例如:你好好学习,争取考一个好大学,以后找个稳定的工作,然后我们这辈子就安心了。
或者你毕业之后回咱们家,我们给你凑钱买套房子,再帮你找个工作,谈个对象,我们也就放心了。
杀死一个人的办法很简单,你只需要否定她,不停地否定她。
否定她的喜好,想法,观念,理想;
不停地否定,甚至到她想要穿什么,吃什么;
就这么一直否定下去直到她也开始否定自己。
否定自己的喜好,生活,想法,观念,理想;
连同自己的存在一起被否定掉;
她就死了。
英子,不就是就差一点儿这么死了吗?
所以现在的你是为自己而活?还是父母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