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那教学实施则是完成目标最有效的路径,是挑大梁的角色。它即是教师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目标达成的关键!如果说教学实施就像做一道菜,那各种好的策略就好比各种调味剂,用对了、用好了,才能让食材发挥到极致。
一、选材要“鲜”
我们都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 一节好课的开始。我们老师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低年级,我觉得故事情境引入,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很有必要,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但到中高年级,我们学生更喜欢学习有用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情境设计必须要有思考性,有深度。比如我们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课,因为学生都有分苹果的经验,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半个,那如何表示半个?学生通过画图、折纸,数来表示一半,开放性很大,接下来老师追问,哪个更简洁一点,让学生自己讨论,引出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就非常好! 我们一定切记不要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情境和本课内容联系不大,还不如直奔主题。另在探究及知识迁移内容上,可用数学自身的情境也挺好,这个我们平时用的比较少,个人建议用在高段比较好。总之,我们要创设“好的”情境一定要注意有指向性、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有开放性,关键还符合学生已有经验,顾曰选材要“鲜”。
二、用心去“待”
我们在做菜时,很多菜需要用调料去腌制,我们都知道是为了更入味,所以等待是必须的。那同样积极思考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武器,那如何让学生爱思考、会思考,我们要多等待、善待和期待,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在“面积”单元有这样一道题非常经典,(后面附图)一个正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它俩谁的的周长比较大,谁的面积比较大。有学生认为它两周长一样大(以前学过),面积也一样大(对面积概念不是很清楚);理由是都是用同样长的线围成的,有学生认为周长相等,面积是甲大。理由是周长是指围成的线的长短,面积是线里面的大小(对周长和面积理解透彻);还有个别学生不能确定(完全不能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我叫了一个完全不会判断的学生,到黑板前描出甲和乙的周长,线的长短相同,在用手摸摸甲和乙的面积,甲的面积大,其余学生一起用手比划,集体参与,通过动手感知充分理解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最后我又让同桌两个互相出这样的题考对方,加深理解、能力提升。
三、火候要“准”
一节课中,我们切记少说多听,多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及完整表达的机会,我们平时都注意到了,但总会一不小心就讲多了,因为我们感觉学生讲的东西重点说不清楚,就不如我们用上夸张的语言,动作等等吸引学生,或有的人想既然让学生讲,那我干脆不讲,把课堂都还给学生,因此什么时候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个尺度需把握好,我们只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出手就好,那我们如何保证每位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呢?书上给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时,我们要看每位同学是否在思维上参与了交流,可以让其他学生重复学生的语言,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听和听懂是两个概念,因此可以提出聚集性问题,或追问性问题等,在此过程中,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也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好习惯。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
四、品后要“思”
做完一道菜,我们都会去问做得好不好吃,咸了还是淡了等,以便下次做得更好!那教学更应如此,我们都从自己的课堂上发现成功之处及问题,目标是否达成及再教设计,却忽视了我们做菜问的是品菜的人,教学反思是否也应该多问问我们课堂重要的参与者学生,这样反思也不会只凭自己的意愿去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