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人缘儿最好的要数秦可卿,她去世的时候“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能与秦可卿PK人缘的,大概只有薛宝钗了。第五回介绍宝钗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第八回又介绍她的性格是
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意思是平时很少说话,人家都以为这孩子不太机灵,所以不爱表现。这样做给人以安全感,让人放松对她的警惕。像宝玉丫鬟四儿那样“视其行止,聪明皆露在外面”的女孩子就很容易引起王夫人等庸人的忌惮。
此外,宝钗还很安分随和,王熙凤说她“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宝钗自己说这样做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所以也就不去抢风头了。当然读了后文我们就知道其实宝钗聪明又博学,所以不爱说话不抢风头是她故意做出这样的姿态。与其说她虚伪,不如说她的追求与众不同。对她来说,引人注目是危险的,至少是麻烦的事情。宝钗对人心的揣测,比一般人要悲观得多。
第八回,宝钗生病,宝玉来探望,宝钗劝宝玉不要吃冷酒,宝玉听劝,引起黛玉吃醋,借着雪雁来送手炉,揶揄说“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凤姐说小戏子龄官“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第二十八回,宝玉说给黛玉配药:
“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太太不信,只问宝姐姐。”宝钗听说,笑着摇手儿说:“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
王夫人笑道:“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
宝玉站在当地,听见如此说,一回身把手一拍,说道:“我说的倒是真话呢,倒说我撒谎。”
以上几处都是宝钗少说话的情节,其实她心里明白,只是不肯说破。微妙的是,这样的情况多是人多的时候或者在长辈面前。
而她主动给宝玉改诗、谈曲文,给惜春建议画具,给湘云策划螃蟹宴和菊花诗会可就又是热情主动了——只不过是背着长辈。她这样做,不是爱炫耀自己博学或有能力,而是看不过别人的为难。
宝钗对物质的东西看得很淡,宫里的假花她叫母亲拿去送人,大观园的鲜花她也一概不要。哥哥过生日吃的进口猪鱼瓜藕,她也一概不吃,倒便宜了宝玉。她把伙计田庄上出的螃蟹捐给湘云请客,湘云送她的绛纹石戒指转手被她送给了袭人。
她听湘云诉苦,帮袭人做针线,捐新衣服给王夫人逼死的丫鬟作寿衣,送燕窝和糖果给黛玉,送跌打药给宝玉和贾琏,帮邢岫烟赎回当铺里的冬衣。
她这样大方地到处送东西,自然收获了不少友谊和赞美。
贾母说:“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袭人说:“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
湘云道:“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黛玉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
岫烟嫁薛蝌,是“心中先取中宝钗,然后方取薛蝌“。
有人说,宝钗这样做是为了收买人心。可是细看看,她似乎也不太在意人家对她的想法。
贾母给她过生日,她知道贾母爱吃甜烂之物,爱听热闹戏文,就专点这些,后来还夸赞说凤姐虽巧,却巧不过贾母,可是等贾母夸她,她“早扭过头去和袭人说话去了”。贾母带着刘姥姥组团参观大观园,到了蘅芜苑,只见宝钗的房间如雪洞一样朴素,贾母就不喜欢,觉得不像话,也忌讳。这等于给宝钗提出了警告:这样的做法是不吉利的,是没福气的女孩子。可是后来贾母来芦雪庵看他们联诗,雪地里大家都穿着大红羽纱或猩猩毡的衣服,只有李纨穿青多罗呢,宝钗穿莲青锦上添花洋靶丝鹤氅。在长辈面前穿寡妇色,如果宝钗真有嫁给宝玉的意图,这种做法岂不是给自己挖坑?
宝钗的学问好,连贾政都夸,可是她偏偏在灯节制作不吉利的灯谜,被贾政判定为“非永远福寿之辈”。可见宝钗不但无意嫁入贾府,而且根本不关心贾家长辈们对她的看法。
有些时候,宝钗不但不讨喜,甚至是煞风景的那个人。
香菱学诗,废寝忘食,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宝钗此前为此受过宝玉的气,却还是要这样劝,明摆着是不想讨好宝玉。瞧瞧人家袭人,劝了宝玉之后也会投其所好地谈谈粉淡脂莹之类的话题,但是宝钗绝不这样讨好宝玉。
宝琴新编十首怀古诗,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被黛玉批评是“‘胶柱鼓瑟’,矫揉造作”。明明大家都开心的时刻,宝钗偏要出来唱反调。因为对人情世故充满悲观,宝钗总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投入地享受人生。
宝钗对湘云很关照,湘云把自己家里的烦难都告诉她,但是我们从没看到宝钗对湘云诉说衷肠。生活中,我们遇到很多人都是把朋友当树洞,自己有了悲喜烦闷都喜欢拉着你倾诉,可是等你想向她倾诉,她却懒得听了。而宝钗相反,她甘心做这个树洞,却从不要求你来做她的树洞。为此,喜欢她的读者感到欣赏和心疼,讨厌她的读者感到怀疑和恐怖——因为多数人做不到这样,所以她的好反而令人怀疑。
湘云感激宝钗,便处处赞美宝钗,为了维护宝钗与黛玉口角,然而也未见宝钗因此就多么感激湘云,她该怎样还是怎样,抄检大观园次日就匆匆搬走了,撇下湘云与黛玉冷落清秋节,恨得湘云道:“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探春视宝钗为良师益友,经常在一起,第二十七回,黛玉早起出门就看见她们俩在一起看鹤舞。
海棠诗社一回,黛玉和宝钗的作品难分高下。思想正统的李纨认为还是宝钗的诗更含蓄浑厚有身份,探春马上说:“这评得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
在菊花社评诗时,探春又说:“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可见,她对宝钗的诗作特别推崇。
宝钗帮助惜春开列画具详单,黛玉笑着拉探春悄悄地道:“想必她糊涂了,把她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这悄悄话若是说给宝玉,他也就偷偷一笑而过。可是她说给了直率而又喜欢宝钗的探春,探春是心里憋不住话的,马上说:“宝姐姐,你还不拧她的嘴?你问问她编排你的话。”这种当场揭发的玩笑话当然算不上挑拨与告密,但我们也可以隐约感觉到她在心里是非常向着宝钗的,生怕她吃了暗亏,哪怕是很小的暗亏。
理家之后,探春与宝钗越发亲密,还一起凑了五百钱点菜,吃油盐炒枸杞芽。众所周知宝钗对衣食并不讲究,所以这唯一一次点菜就显得很特别。而且薛家虽然寄居贾府,但衣食住行都是自己供给,不花贾家的钱,这也是黛玉特别羡慕宝钗的地方。这次宝钗竟然与探春一起吃饭点菜,除了是因为共事方便,也说明两人在共同的工作中也建立了更为深厚亲密的感情。
湘云喜欢宝钗,只是把她当作姐姐,而探春是把宝钗当作自己的偶像和榜样,她们是志趣相投的朋友,更是并肩协作的战友。
然而抄检大观园次日,宝钗就来向李纨和探春辞行:
宝钗便说要出去一事,探春道:“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
尤氏笑道:“这话奇怪,怎么撵起亲戚来了?”
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宝钗与探春的交情是多年姐妹,可是一旦有事,宝钗立刻回复到公事公办的状态。探春也心领神会,讥讽说“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
通常我们生活中对别人好往往是因为有情,因为投入了情感,所以这个人对我们显得与众不同了。然而宝钗对人好似乎并不是如此,她对所有人都很好,即便是万人嫌的赵姨娘母子,她也不会忘记去送一份礼物。这就让很多读者跟黛玉一起疑心她藏奸了:一个人怎么可以对所有人都不分亲疏地好呢?那只会是收买人心了。
然而仔细看,宝钗给别人送礼似乎都是由着她自己的性子来,她认为合适她才送。有时你不要,她会主动给,有时你去要,她却未必给。
湘云的螃蟹是她送的,但是湘云同情邢岫烟在迎春屋里受气,建议接她来蘅芜苑同住,宝钗就敷衍说“明日再商量”。——因为这个建议不可行,会引起邢夫人等人的不满,迎春也没面子。
香菱喜欢大观园,宝钗就找机会带她入园同住,但是要学诗她就不肯教了。对于香菱来说,独占薛蟠的好日子只是暂时的,当务之急是学会生存下去的本领,而写诗只是生活无忧的小姐们消遣时光抒发春恨秋悲的工具,对香菱这样一个前途堪忧的苦命人来说,写诗太奢侈了。香菱本有点痴呆,万一学诗不成反而会伤她自信心;万一学成就又会导致她沉浸其中,多愁善感,更不可能面对残酷的现实,甚至彻底失去奋斗和争取的能力。所以宝钗一直推三阻四,就是不肯教她写诗。于是香菱只好转求更热衷于写诗的黛玉。
宝钗看见岫烟当掉了冬衣,就主动帮她赎回。可是她不会像探春一样送个碧玉佩首饰给她,因为她认为温饱最重要,装饰是没用的东西。
这说明,宝钗只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去对人好,而不是去迎合别人。
第七十七回,王夫人找人参配药,家里珍藏的都年代太久,失去了药性,
宝钗因在坐,乃笑道:“姨娘且住。如今外头卖的人参都没好的。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做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我们铺子里常和参行交易,如今我去和妈说了,叫哥哥去托个伙计过去和参行商议说明,叫他把未作的原枝好参兑二两来。不妨咱们多使几两银子,也得了好的。”
王夫人笑道:“倒是你明白。就难为你亲自走一趟更好。”
于是宝钗去了,半日回来说:“已遣人去,赶晚就有回信的。明日一早去配也不迟。”
王夫人自是喜悦,因说道:“‘卖油的娘子水梳头’,自来家里有好的,不知给了人多少。这会子轮到自己用,反倒各处求人去了。”说毕长叹。
宝钗笑道:“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
王夫人点头道:“这话极是。”
宝钗帮忙之后也给了王夫人一些劝诫,物质的东西不过是身外之物,不必苛啬积攒。
与此类似的是,宝钗帮助探春理家,帮她筹划大观园包产到户之后,又警告探春不可利欲熏心。
探春道:“我因和他(赖大)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绔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
探春笑道:“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
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
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
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
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
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
李纨笑道:“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且你们对讲学问。”
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宝钗这番话,真乃金玉良言,连一贯不喜宝钗的蒋勋老师也要大加赞叹。整本《红楼梦》中,精彩思想火花大多出于钗黛之口。只是黛玉是灵性哲思,宝钗是冷静至理。
人性是只想受人好处不想受人教训的,宝钗如此诲人不倦,实际是犯忌的。可是宝钗不在乎,黛玉常说“我为的是我的心。”这话给宝钗也适用,说话做事但凭良心,管你喜欢不喜欢,理解不理解!
按说以宝钗这样理智冷静的性格,不该是个爱助人的。因为助了人则发生了情感关系。
被助的人可能会因此产生亏欠心理,中国人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否则心里会百般不爽,若对方是个知恩图报的君子还好,若是遇到小人,觉得反正也无以为报,不如恩将仇报的好。
另一方面,更常见的是,你帮助了别人,就会就此被别人视为恩人、亲人、圣人,对方会对你掏心掏肺付出感情,同时相应的,也期望你能把他当作亲人。如果你做不到,对方就会失望,甚至怨怼。如果你这次帮了对方,下次却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再帮,对方自然会感到失望甚至愤怒,因为你第一次的帮助给了对方过高期待,如果不能持续,那么第一次也会被认为是虚伪和欺骗,倒不如一开始就不帮忙,反而没有后患。
然而宝钗还是压抑不住自己天性中的好奇和热忱,总是忍不住要出手助人。也许这就是癞头僧说的“热毒”吧?这热毒若不是有冷香丸压着,岂不要成为太阳,无限燃烧自己,赋予别人光热,直到自己消耗殆尽?
黛玉一贯不喜宝钗,每每言语讥刺挑衅,宝钗浑厚退让,不与其针锋相对,反而引起黛玉恶感猜疑。黛玉试探宝玉,屡提金玉,她理想中宝玉态度是若无其事,才说明他不把金玉放在心上,可是宝玉的反应是焦急解释,她就要怀疑宝玉的忠诚了。宝钗也是类似,如果宝钗像湘云一样能当场还击,黛玉也就放心了。可是宝钗的态度让她感觉高深莫测,于是要疑心藏奸。人性总是倾向于把自己不能理解的人或事往坏处想的。
黛玉行酒令时有失检点,说出了言情戏词。宝钗来教导她,她第一反应是“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以己之意,度人之心。宝钗并不生气,而是坦然以自己的经验告诉黛玉不要乱看杂书移了性情。
黛玉虽然小性,却知道好歹,明白宝钗是真心为自己好,从此以后对宝钗也以诚相待,在病中还把自己寄人篱下的苦恼向宝钗倾诉,宝钗自称“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这是宝钗唯一一次向人倾诉自己的烦恼,对别人是再没有过的。因为宝钗心里独看重黛玉,只有她们俩的思想高度是相当的。其他人皆非知己,多说无益。
宝钗对黛玉说:“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这是整本《红楼梦》里最动人的友情告白!
宝钗不会去替人家开空头支票,最后落得一个失望。她明白,总有她离开的日子,总有她解决不了的困难。比起宝玉那样到处许诺“一处活着一处化灰”,最后究竟有几个能实现?相比之下,这冷香丸克制住的无情中渗透出的有情,更令人觉得放松。
黛玉感激宝钗送她燕窝,说:“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黛玉是贵族千金,吃过见过的人,不像某些读者以为的那样被小恩小惠迷惑,燕窝在她眼里不过是小东西,她看重的是这份朋友心思)。
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
很多读者讨厌宝钗这话,以为宝钗不过是应酬黛玉,不是真心。我倒觉得这话真正说明了宝钗的体贴。
她告诉黛玉不必把此事放在心上,我帮你,并不意味着我对你特别另眼相看,我对谁都是这样好的。能帮你的,我会尽量帮,不能帮你的,我只好后退了。我帮你,你不必过意不去,更不必回报;日后我不能帮你时,也请你不要怨恨失望。——这应该就是宝钗对人的态度吧?够冷静够无情,但是,是一种善良的理性。其实就是这样的善良理性,生活中多数人也是做不到的呢!很多人总是当时说得好听,说我就是特别喜欢你,才送你燕窝的,以后就咱俩最要好,咱俩是真正的知己——这话表面倒是好听,可是对方要是听了,一定会心理负担加重吧?过分亲密的交往和情感引发边界感缺失,多少反目成仇皆由此来,那才真是后患无穷。
《庄子》说,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收也。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
意思是,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而且君子的友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宝钗与黛玉,可称君子之交了。所以虽然宝钗当时答应晚上再来看黛玉,却因雨未能成行,只派人送了燕窝和糖果来,黛玉却并未失望怨怼,而是自己看书写诗。思想有深度的人是可以安然独处的。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宽怀的理解。在这理解中,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所以在常人看来,这友谊寡淡如水。其实细水才能长流,才能真正彼此滋养。
抄检大观园后,宝钗说走就走了。
再好的盛筵,也有散场的时候,宝钗自然是走得最利落的那个,探春固然心里明白她是对的,奈何自己无法抽身,也暗恨自己做不到她那样的决绝。倒是湘云全无思想准备,生生被宝钗这一次给闪到了,当场无语,后来在中秋夜联诗时向黛玉抱怨“可恨宝姐姐......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唯有黛玉,虽然宝钗匆匆而去,几乎来不及告别,黛玉却不会如湘云那样抱怨,因为她理解宝钗的难处,况且宝钗一开始就告诉她“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如今不能消遣,是因为宝钗不得不离开。虽然黛玉做不到像宝钗那样对情感拿得起放得下,但她对这种态度是理解和欣赏的。
也正因为如此,宝钗后来在黛玉跟前也是格外放松的。袭人端来一杯茶,宝钗吃了半杯漱口,剩下的残茶交给黛玉,黛玉也毫不见外,一饮而尽。连宝玉也要羡慕她们的情感,问“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能玩笑自如,也能心意相通,能亲密无间毫无避讳,也能说走就走不落埋怨。这样的朋友一生也难得遇到一个吧?也只有这两个并列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的女孩才能有这样的彼此理解和体谅。黛玉和宝钗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然而她们能彼此理解和欣赏对方,因为她们在思想高度上是相当的。
书里的人大多喜欢宝钗,书外的人大多讨厌她,其实多数人都误解了她。她未必像你以为的那么喜欢你,也未必像你怀疑的那样心存恶意。她对人温暖时,未必真付出了很多情感,但这举手之劳的行善未尝就不可贵;她对人冷漠时,只是因为她不想惹麻烦,是一种爱惜羽毛的可以谅解的谨小慎微。
宝钗对谁都很好,但真正朋友并不多,也不是谁都能有资格和缘分做她的朋友,她不受情感羁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因此被视为无情,唯其无情,才使得那冷香丸未能完全压抑住的片刻流露的真情显得如此美好动人。宝钗这样的人物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即便是遇见了,也只能像贾政进了蘅芜苑一样,虽觉有趣,只是“人莫能识”,至于要与这种人成为朋友,那更是前世修仙才能得来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