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共读《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文中提到正确的走路方式,我觉得有必要说说:
张展晖老师比较推荐在跑步机上进行有坡度的走路,因为跑步机的速度是固定的,所以在跑步机上走坡更容易控制心率区间;走路时腿部没有腾空的动作,膝盖承受的压力也减小了很多。如果你的体重基数比较大,走坡这个运动方法会更适合你。不论是在跑步机上还是在室外走路,都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走路的时候要加大摆臂的幅度,让手臂前后侧的肌肉都能得到锻炼,让身体更多的肌肉群参与到走路的动作中,增加身体的整体消耗。
第二个要点:走路时要保持肚脐一直向前,有助于髋关节即骨盆周围肌肉的稳定。有些人走路时臀部左右摆动的幅度比较大,时间久了易造成髋关节损伤,而这一点只要在走路时保持肚脐向前就能得到改善。
第三个要点:腹部始终保持收紧状态,有助于保证身体的稳定,也会加强腹部的锻炼效果。
第四个要点:始终保持脚尖向前。在走路过程中,人体要重复几千次甚至几万次的迈步动作,如果脚尖方向有问题,比如严重外八字或内八字,也会引起膝关节和踝关节损伤。所以,走路时要时刻注意脚尖向前。
第五个要点:大步走,幅度一定要大,这种走路姿势对腹部和臀部的线条美化都有帮助。我们会发现在上坡走的时候,臀部受力很明显,会让臀部越来越紧翘。而小步走的时候小腿参与很多,步子越大小腿的负担越小,为了防止小腿越来越粗,一定要大步走。
第六个要点:走路期间保持足量的水分摄入,最好每10分钟就能补充1次水分。
走路的训练不需要天天做。心肺训练最好是一天运动一天恢复,比如第一天训练,第二天慢走或休息,这样的运动计划比较合理,能够使身体始终保持良好的循环状态。
也许很多人会说:“走路很容易啊,在哪不能走啊?”我想说的是就算走路,也是需要正确方法的。
不少人觉得跑步只需要跑起来就行,不需要热身。而事实上岔气、肌肉酸痛、膝盖受伤……都是因为在跑步之前没有做好热身。另外,在不了解身体情况时,上来就跑步的后果有这些:第一,运动猝死;第二,免疫力低下;第三,躯体伤病。
那正确的跑前热身顺序是什么?
正确的热身顺序是:泡沫轴放松—动态伸展—跑步—静态伸展。
那怎么制订一份科学的跑步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几个指标:
体脂率(跑步训练的启动指标),体脂率指标是指体内的脂肪占体重总数的百分比。比如说,男性的体脂率高于26%就属于肥胖,在14%左右腹部就有肌肉。女性的体脂率高于32%属于肥胖,在23%左右就能看到肌肉线条。体脂率能让你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身体情况。
最大摄氧量(确定跑步舒适区间的指标),实际上,测试最大摄氧量不仅能测试出心肺系统的功能,还能测试出肌肉线粒体的功能。肌肉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身体的氧化反应是在肌肉线粒体中完成的,它的数量决定着人体可以消耗能量的多少。简单来说,最大摄氧量就是你在运动中获取氧气的最大能力,这个指标越高,代表你的心肺功能和肌肉线粒体的功能越好。
心率(制定跑步强度的指标),第一个数值是最大心率,网上最常见的公式是(220-年龄)次/分,也可以自己用心率手表实际测试。需要的第二个数值是静态心率,测量方法是起床后站起来静止1分钟,这1分钟内的心跳就是你跑步时的静态心率。
心率手表和心率手环都可以用来测量心率。
疲劳指数(调整跑步强度的指标),疲劳指数也可以通过心率手表来了解。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知道自己的静态心率后,每天早上起床时看一下心率,如果比正常状态下高5〜10下,说明前一天运动量过大,体力尚未完全恢复或者没有休息好,要适当地调整运动量或增加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