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你所不了解的国学承担了太多的骂名!可是,你不知道它却默默地成就了多少先贤的丰功伟业!
现代人古文功底差,浅尝辄止,又没有多少人生智慧阅历。《中庸》《大学》《论语》的经典语录消化不好,便歪曲国学不好。甚至对儒家备受推崇的中庸之道心存怀疑,时而攻击之。
现代人似乎觉得自己智商超越古人,其实我们离古人的智慧差得很远。
拿中庸之道来说,中庸并不是市井之人理解的没有立场,做和事佬,或者先保持中立以图见风使舵,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处事方式。它是有很深厚的文化背景。下面结合一些例句简单介绍一下我所感觉的中庸。( 如何理解中庸,很多人可能连起码的内涵都没有读懂。)
中庸按照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保持事物客观适当的位置,不偏不倚,守护自己认准的中正的底线。在政治上并不是不去作为,它在出招的方法上不逞强,保持事物庸常的表象,以不引起人关注,但一旦出招就像太极推手,爆发十足力量,必击中目标。是一种隔岸观火,厚养的方式,也是后手出招的力量积蓄。是一部教你如何处理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兵法。也是一种引导你由弱至强融通社会的生存哲学观。
《论语》、《大学》等也有很多言论都从不同角度举例阐述了中庸的内涵和外延关系。你不悟透就看不到它背后的深意。
随便拿例子来说吧,如这个句子,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一个国家如果有道的话,其广开言路便足以使国家强大兴盛。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道,沉默不语的足够获得保存。诗歌里说,明白事理、睿智的人,可以保全其存在。
这个道的解读就很重要。
譬如斗争在敌方阵营里的特工人员,对他来讲就是金言。
我有道,你无道,可你比我强大,我就要谨言慎行,否则就会招致毁灭。
如果你有道的话,我们的关系就不是敌特关系,而是同道关系,这个时候,言足以使国家兴盛。无道的话,你去言道就等于自取灭亡。以卵击石,这难道还不令人惊心动魄吗?
如商纣王色令智昏,代表国家无道,一大批忠臣全死于纣王的昏溃无道之下。比干被挖心,王后被极刑,其他的不是炮烙就是被推向蛇坑。都这样了,还是有很多大臣甘愿赴死之痛,殉TA们心中的道,成为无道的牺牲品。周文王悟到了纣王就是这么个暴君,无道已是死结。故他实施计划的中庸之道以立天下王道。他先是送儿子做人质,取得信任,便于匆匆逃离朝歌,回到封地。之后,这才导致 有后来的周天下。
如果一大批商朝的社会精英不死,商尚不致早亡。可天道轮回,纣王孔武有力却不识仁义,必众叛亲离,仁者王兴亦将替代之。
当时的人类社会发展处于奴隶主阶级社会,道难寻。中庸之道离人性最近,可以说是出自一种本能,故常被首选。
试问这样的中庸之道有什么不对呢?
你不考虑语言的应用背景当然是觉得很平庸的啦!
如“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应该跟人讲的话,你不讲,就会失去做君子的厚道、本分。不能说的话,你忍不住说了,就是泄露组织秘密。就要为自己的失言承担责任。知道这些规则的智者,就即不会丢失君子的品格也不会丧失组织纪律。
这句话应该是隐含着这样的背景的。
在险恶复杂的政治环境里,你要掌握说话的度,有些话一定要说,有些话打死也不要说。
你要能看透它。这才叫中庸。是一种度的把握。你若不守中庸就不要去从政。
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洁身自爱,不示人结党争权之短,以免成众矢之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选择,只不过是矜而不露罢了。
如火烧赤壁之战,曹操大军压境,所向披靡。各路诸侯闻风丧胆。
孙权阵营里投降派和主战派吵得不可开交,各自利益、矛盾冲突激烈。孙权年幼,其近身内臣智囊六神无主。连张昭也没办法控制局面。
周瑜知孙权内忧外困,连夜狂奔回朝。他威望甚高,武艺高强。但他也是谙熟兵法之人,是个多谋的主。
你看,在没有调查清楚两派权力构成和其实力之前,他断不轻易亮自己底牌。因为军队大事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而军心紊乱亦非同儿戏,若引起哗变更是危险。这叫矜。但是等到接见完两派,他一旦完全掌控了军队底层可能的动向,便立即杀伐决断。
其举剑伐案,敢若 言投降者,如同此案!
你看这个中庸历害吧?
中庸不好吗?好东西被你理解出错,能怪谁?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