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
原文
子曰:“衣蔽缊(yùn,乱麻,旧絮)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zhì,嫉妒)不求,何用不臧(zāng,美好)’。”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麻布袍子与穿着名贵的狐貉之皮做的裘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会感到羞愧的人,大概只有子路能做到了。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婪,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于是经常背诵这句诗。孔子说:“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果只做到这样,又怎么能说足够好了呢?”
这里面,蔽是破旧;缊袍是古代用丝、麻等制的衣服,代指衣裳破旧;狐貉,用狐貉之皮制作的皮裘,代指衣着华贵;‘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出自《诗经》,原诗为“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孔子称赞子路即使穿着破旧的衣服与衣着华贵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并用《诗经》里的两句诗进行了鼓励。
子路听了当然很高兴,所以就一直诵读这首诗。孔子知道之后,就又说了一句:“我说的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但如果只做到这样)又怎么算得上足够好呢(是道也,何足以臧)?”
为什么子路这样作能得到孔子的赞赏呢?是因为:
一则这说明子路不太看重物质享受,根本不在乎衣服(包括其他物质享受)好坏。他看重的是道义,这正是孔子倡导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子路就说过:“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二则子路刚强自信。穿着破旧一般意味着贫穷、落魄或者地位低下,站在权贵面前,一般人可能会很拘谨,但子路泰然自若,足以说明他的自信。这种自信,说明了子路人格的独立和强大,与后世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是一个道理。
三则表明子路德行高洁,坚守本心。孔子用的两句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不嫉妒,不贪求,怎么能说这样的人不好呢?称赞子路不羡慕别人的富贵,不追求不当的利益。子路并非不愿过上好日子,拥有更高的地位,但他没有把这些东西放在最前面,而是把礼义等原则放在了最前面。子路后来死在卫国内乱中。史书记载他在混战中帽带断了,于是说了句“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帽带,戴正帽子(正冠)。敌人一拥而上,将他剁成了肉酱。生死关头子路想的不是如何逃生或者留下遗言,而是“正冠”。这样的动作在别人看来十分迂腐,但恰恰是子路内心的坚持。
孔子为什么又要讲后面的话呢?因为孔子认为子路已经做到了“不忮不求”,以子路的道德才能,还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只满足于此,有可能会影响他进一步提高,所以又指出“是道也,何足以臧(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果只做到这种程度,那还不够完美)”,提醒子路要继续努力,不可故步自封。
人的修养提高没有止境,每一个已达成的目标都是新的出发点。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