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没养成每天看文献、每天记录的习惯,认真看完的文献也是很快就忘记,可能性一是我真的记性太差了,可能性二是没有复习,就算当时认真看,也会忘记。于是乎,在pc的强烈建议下,开始尝试用简书记录文献的点点滴滴,感谢pc的监督,也感谢努力中的自己。加油!第一篇文献阅读记录,go!
题目:Neural Correlates of Orthographic Access in Mandarin Chinese Writing: An fMRI Study of the Word-Frequency Effect. (2018年12月发表)
摘要:书写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它涉及到多种语言、认知和运动过程。汉语是表意文字书写系统与拼音文字书写系统是不同的,而汉语书写的神经机制是未知的,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想采用fMRI技术通过word-frequency effect(字的频率,低频字-高频字)探索汉语普通话书写过程中的词形通达(orthographic access)的神经机制。与高频字相比,低频字的书写引发了双侧额叶(IFG/MFG/SFG)、顶上叶、顶下叶以及梭状回的更强激活。生理心理交互(PPI)结果表明额-枕、顶-枕的功能连接脑网络调节字频效应。
作者认为,以往研究在探讨汉语书写的神经机制时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并且大多数研究要求被试在实验中在心里模拟书写汉字过程,而不是实际的书写汉字,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因此,作者考察实际书写汉字过程中的字形通达的神经机制,并采用字频效应作为指标,低频词与高频词的差异为字形通达的神经机制。
实验设计:block设计,3个block高频字+3个block低频字+3个block几何图形+4个休息条件只有注视点“+”。
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写出看到的字/图形。实验流程图如下:
数据分析:SPM8,(1)先是最基础的GLM建模,分别看4个contrast:高频字➖几何图形、低频字➖几何图形、高频字➖低频字、低频字➖高频字。(2)再用PPI(PPI分析是任务态下的功能连接分析,用先验种子点和大脑全脑所有体素的多重回归分析),种子点的选择是基于组分析的低频字➖高频字的峰值点,包括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下回、双侧顶下叶、双侧梭状回。
结果:1)低频字➖几何图形、高频字➖几何图形均激活了大量脑区。 2)低频字-高频字激活体现在双侧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顶上叶、顶下叶、枕中回、梭状回(在颞下回的后部)
3)PPI分析揭示了功能连接网络调节字频效应(低频字-高频字),以右侧额上回为种子点,发现其与左侧中央前回、双侧枕中回、枕下回和梭状回的功能连接在低频字条件更强。以左侧额下回为种子点,发现其与左侧中央前回、双侧枕中回、右侧颞下回的功能连接在低频字条件下更强。以左侧顶叶为种子点,发现其与左侧枕中回、楔叶的功能连接也在低频条件下更强。
讨论部分均围绕这些脑区在其他有关书写文献中的解释。
可我比较疑惑的是,文章目的是探索在真正的书写过程中词形通达的机制是什么,那为什么用汉字频率效应作为指标来考察呢?字频效应的功能网络连接与词形通达过程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