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读到战隼的一篇文章《个人成长的两个底层逻辑》核心大意就是,现在很多人不断报班学习读书看文章,但是收效甚微没有感觉到什么进步啊?他认为主要是没有解决个人成长中最核心的两个因素:明确自己的三观和习惯的养成。我尝试分析下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追问
这件事对我重要吗?
很重要,现在很关注个人成长,但是还不知道路径。
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由问题引出,很多人花了时间花了钱但是没有进展。
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假设的。
假设是明确了三观,养成了习惯个人成长才会进步很快。有明确的三观时,才能更好地做出选择,效率才会提高。不提炼总结、不应用学习、不深入思考、不实践反馈,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只有简单逻辑说明,没有数据、实例验证假设。
若依从信息去做,会怎么样,对我好处是什么?
更加关注选择,知道生活的意义,更谈定,养成知行合一的习惯,成长会更快。
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问题有多严重?
不改变可能三年后没有什么进步,此生平凡。
有没有相反的观点?不支持的实例?
个人成长定义不同,可能观点也会差别很大,更注重进步、成功还是快乐幸福呢?可能就要定义清楚个人成长的概念,清楚追求个人成长的意义。很多天生掌握资源者,许多天赋异禀者是不是不靠价值观和习惯养成成长就很快呢。个人成长标准定的太高,不可能实现,也肯定进展很慢,问题诸多嘛。
要这样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知道自己怎么找到价值观,能克服惰性养成习惯。找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挺难的事,养成高效学习并实践的习惯也是很有难度。
有没有类似的信息?
《实现个人成长必备的4项能力》强调终身学习(接受信息-构建知识体系-磨炼技能),强执行力(目标导向-持续动力-实践修正),自我管理(时间管理-身体管理-情绪管理),高效社交(利益相关的平台-共同进步的伙伴-志同道合的团队)。
《用老中医的方法实现个人成长》望闻问切,看大牛做什么,听别人怎么说,问别人怎么做,然后实际行动。
《个人成长不受限,一个靠谱的另一半有多重要》要找一个靠谱的另一半。
《搭建高效个人成长系统的8个建议》遵循原则、精力管理、乘法思维、选定目标、不要设限、善待错误、多点连接、打破平衡。
《个人成长的5个正确姿势》提出2/8的三次方原则;无知无能、有知无能、有知有能、无知有能;眼界开阔、独立思考、保持开放;1分学习2分交流七分练习;三个成长系统,导师伙伴竞争者。
《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提出个人成长的本质是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过程。而元规范是帮助价值更好积累和实现的一种规范。元规范包括积极主动、刻意训练、作品声音、利他主义、同侪力量、本质导向。
《强力式个人成长:沉浸体验策略》提出,对感兴趣的事物高强度投入,快速学习和实践,而不是一天一点时间的固定式习惯,不做长期承诺。允许自己失败就不必畏惧、恐惧,享受过程,这样就可以享受快速成长。
相反或者类似信息和这个信息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这些内容都强调学习和实践,都提出了价值观和思维层面的东西。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深入角度不同。
反思
我该如何面对个人成长呢?
我对个人成长的定义就是实现我的人生观过程的积累,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要不断获得能力来支撑。我追求个人成长是因为我不安于现状,我想改变,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那就必须跳出舒适区。经过上边一些文章的思考,我觉得我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和方法。
价值观
清楚自己的价值观,首先价值观是为人生观服务的。价值观是探索出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的尝试、反思、与自己对话的结果。价值观决定了成长的路径和方法,是路径就会有长短,是方法就会有优劣。
《搞定》中人生的五万米高空,宗旨、愿景、目标、责任、项目和行动,需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知道自己做人的宗旨,就可以指导行动,而不断的行动又会促进目标、愿景实现。
《重塑心灵》有个理解层次的概念,包含六个层面,即系统、身份、价值、能力、行为和环境,用在这里也可以说明,我们可以用身份和价值去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也可以通过环境、行为的改变,形成能力,进而为价值和身份服务。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这里的习惯不也是价值观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积极主动,就会看到改变。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精髓,主要思想就是中庸,阳明心学的良知,也是不过不及,用现在话说就是平衡。个人成长怎么和工作平衡,个人成长怎么和家庭平衡,你认为的成长和社会认可的成长怎么平衡,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
探索价值观,我觉得可以挖掘过往的记忆,小时候我想做什么,我有什么突发奇想。然后,打开自己,多接触一些有趣的人有意思的生活方式,比如我最近看一席、青年空间、游学很有意思。我还在路上,还好已经开始。
思维逻辑
价值观比较大,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比较空。思维逻辑是我们每天都在考虑的,只是可能没有特别注意吧。思维逻辑包括2个层面,底层逻辑和思维思考。
底层逻辑就是事物的本质。李笑来文章的底层逻辑就是心智,七年就是一辈子,要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古典的文章底层逻辑就是二八法则。彭小六文章的底层逻辑就是多维行动。易仁永澄文章的底层逻辑就是元规范,关于规范的规范,听着就玄乎。赵周帮主文章的底层逻辑就是学以致用,获得元能力,即学习能力。我们学以致用获得能力,但生活中还要一些诗意,还要有一些审美,多了解一些人文才能让我们个人成长更加全面,不是吗?
思维思考是做事方法、战术。读了上面十几篇文章有几个触动比较大,比如二八原则的三次方,乘法思维,复利思维等等。牛逼人和普通人的差别很大程度就在思维上,思维决定行动啊。别人可以三五分钟搞定的事,我要摸索半天。别人很谈定的解决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我苦思冥想没有思路。
这一块我确实不怎么样,自认是留了好多级的小学生,跟着大牛先学习,抱着学习的心态先拿过来,看能不能消化吧。多烧烧脑,对一些事情,多问一些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也许我就能看的透一些了呢。
知行合一,快速实践。
“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个人成长我觉得不仅包括能力还包括品质修养。知行合一的知,不仅是是非还是善恶,是非是智慧,善恶是品质修养。所以我们不仅要锻炼能力,更要练心,而这一切我们都要追求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才能获得改变。无论我们想做什么,没关系,先开始吧,烂开始好结果。
读到《强力式个人成长:沉浸体验策略》这边文章让我触动非常大。忍不住搜索史蒂夫·帕弗利纳,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放大了个人成长意义,个人成长就是不断拓展自我边界,突破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个人成长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史蒂夫·帕弗利纳强调亲身实践,沉浸式体验,打破以往刻意练习,10000小时理论。如果我们每天用半小时学点东西可能几年后还是如此,沉浸学习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获得很大成长。
最近几个月沉浸学习拆书帮理念,构建自己知识体系。学到了就尽量用到,就像上课中may讲解理解层次的概念,可以用来应对批评和抱怨,我就用了一下。老婆说:“你不爱我了”,那我就问她:“我那地方做的让你觉得不爱你啦?”然后老婆说我那那做的不好。成功从身份怀疑降到行为上,避免了一次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