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提到这么一个现象:“用户在微信花了太多事情,我们挺担忧的。包括我的同事,我发现他们都有些神经质的倾向,开个会、吃个饭,每隔两分钟必须看下手机,你让他把手机放在一边,超不过5分钟。不让看,他会手足无措,很焦虑,很焦躁”。
就像他说的“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我想这句话说给用户听要比说给产品经理听意义更大一些。
其实不只有微信,用户在其他移动端产品上耗费的时间一样不少。今天安利的这款产品——24Pi,就是用来统计你每天花费多长时间在你的手机上。
作为手机的中毒依赖者,以我自己为例,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高达3.6个小时,截止到16.1.14下午1点已经使用手机超过一个小时了:
此外它还有π行榜、π隧道、π碎片、π分类这么几个功能。
“π行榜”里可以显示广大互联网用户手机在各分类应用中使用时间最长的10个应用排行以及使用频次最高的10个应用排行:
“π隧道”可以看到自己哪些应用使用时间最长,打开频次最多,比如今天上班路上刷了一路的脉脉:
“π碎片”则可以看到自己是在哪个时段使用手机,可以看到我在早上8点到9点,中午12点到1点使用最为频繁,其实原因很简单,8点到9点是去公司路上在公交上的时间,12点到1点是午饭时间,其实晚上6点到7点的下班时间和22点到23点的被窝事件也是使用最频繁的时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公众号和新闻等媒体喜欢这上面这几个时段更新的原因。
“π分类”可以知道自己主要打开的哪个分类的应用:
说一下我对24pi这一产品的简单看法:
一、24pi这类的统计时间的产品其最主要的功能当然是记录使用时间,它可以让你知道你每天在手机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可以帮你克服拖延症,摆脱手机依赖的产品。(其实,当你使用手机超过3个小时,或者已经到了晚上23点时也有提醒功能,这会给你一定的提醒但是总体来说意义不大)
二、“π行榜”中显示各应用的时长和频次这一数据的可信度有待商榷,主要原因有两点:1、你很难判断出排行前十的这些应用是真的使用率这么高,还是这些应用自己打的广告以获得品牌露出;2、就算上面的排行不是广告,那么这些使用时间的数据是否具有普适性,因为这一数据只是统计了使用“24Pi”产品的人群的使用情况,如果数据不够大的话是不能代表所用人群的。
三、接上一条,如果“24Pi”的使用人数足够大的话,“24Pi”的制作方上海多棱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手中的数据的意义将变得巨大,比如说它可以为各产品的运营团队或产品经理提供咨询帮助。
三、“24Pi”只能记录你的手机在解锁情况下使用应用的时长。比如说我会在锁屏情况下听喜马拉雅听书或者网易云音乐,就算我在锁屏情况下听了1个小时的音乐,它也只能记录解锁情况下的使用时长,所以记录并不准确。(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以后台运行的时长代表使用时长的话反而更不准确)
四、就像大多时候我打开微信这一动作,其实是为了得到公众号里的信息,而不是为了使用它的通讯功能聊天一样,你无法通过一个产品的使用就将他分类为“社交聊天”或者分类为“商务办公”。当然这一点与产品的功能定位有关,与“24Pi”的关系不大。
如果你也想知道你在一天时间内使用了多长时间的手机,在哪个应用中使用的时间最长,都在哪个时段使用手机这些信息的话,“24Pi”还是一个很不错的产品!(喂喂,“24Pi”是不是该给广告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