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中曾经提到,想要获得成功,就要持久努力,刻苦练习。
比如,你想学好英语,就要每天不断练习英语听说读写。
如果你想学好写作,就要不断写作。
人们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1万小时天才定律,说得是只要你不懈努力,刻苦训练1万小时,必然会从平凡到卓越。
1万小时天才定律给人很多希望。不幸的是,这个定律可能是错的。
我们回头来看看,1万小时天才定律是怎样提出的,这条定律源自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他的实验过程如下:
他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组。
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
第二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
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
实际上,到20岁的时候,那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
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小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练习的时间只有4000小时。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只要训练够1万小时,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天才型专家真的无法训练出吗?埃里克森说:“可以。”
其实,1万小时的训练,并不是之前人们理解的勤奋和努力,而是掌握更高级的表里特征。
所谓表里特征,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
比如一个象棋新手考虑的是马走日字格,象走田字格,而大师看到的是谋略,这便是认知的距离。
因此,要想真正训练有成,不仅要训练肉体,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