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回顾一下以前的观点,就是没有实验技术时代的观点,那个时代人们是怎样来看待幽默的?
有两个人被称为研究幽默的两大巨人(其实讲述者说的是三大巨人,另一个是他自己,但我吃不准他是开玩笑还是公认的,所以暂时把他去掉):弗洛伊德和伯格森。
弗洛伊德的观点:我们内心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人人都有本我冲动,但没有办法将其释放,所以我们会被压抑。这会有严重后果。幽默是一种社会可接受的用来疏导这些欲望的途径。
亨利·伯格森的观点:幽默是一种社会纠正器。人有一个发展轨迹的终点是自我实现。柏格森认为当我们偏离这条轨迹时,当我们做一些阻碍我们自我实现的事时,幽默就会马上纠正我们。
可以看出这两种观点对幽默都是高度认可的。
将这两个人称为巨人的人,他认为自己是第三个巨人,他是怎样看待幽默的?
他认为幽默就像一种正念视角,我们透过这个视角来看待世界,可以把幽默视为一种认知心态,我们通过它看待我们周围发生的事。
这三个观点有不同吗?有冲突吗?
在我看来,它们似乎是统一的,实际上都在说幽默是对周围世界的积极认知,它对健康的好处就来源于此。这是从理性角度来分析。
医学上对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研究证明了这种好处是有生理学基础的。
现在转向今天的主题,讨论平等这个理念与幽默的关系。
弗洛伊德与伯格森的观点,实际上隐隐约约把幽默与道德扯上了关系,实际上确实有这样的关系,下面这句话说得更加直白:
“幽默是一种人格力量,但如果幽默被用来伤害他人,它就不能算作一种力量,所以它必须是用于道德高尚的方面。”
如果幽默被用来伤害他人,双方已然不存在平等,或者在事实上,或者在双方或某一方的意识中。
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强调平等这个理念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它也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我看来,无平等,则无幽默。因为必然有一方或双方是压抑的,在这种情况下,或者一方,或者双方的副交感神经不可能被激活。
看一个极端的例子:皇帝。
他高高在上,不可能与谁讲平等。有一个后果,就是无法享受到幽默的好处,所以心理上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自古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这里面肯定有其心理承受压力过大的原因。
我们也知道,皇帝的平均寿命并不长,考虑到非常好的生活条件,显然有无法享受幽默好处的原因。
因为绝对无平等,所以也几乎无幽默,当事人的身体受到伤害。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
再看另一个例子,奥巴马。
他在其任期内也有巨大的权力。
但他的健康状态就很不错。
原因之一,就是他有平等的理念(或者因为受制度约束,或者兼而有之),他常常用幽默的方式来回应批评,是一个段子手,所以可以尽情享受幽默的好处。
如果像皇帝一样禁止批评,显然他也会被剥夺这种享受。禁止批评,则任何批评都将构成心理压力,甚至可能捕风捉影地收罗压力加诸自身。
我们再来看普通人,普通人有时候也可能得不到这种享受。是不是我们也有不平等的观念?
或多或少存在不平等观念也不是罕见的现象,俗称瞧不起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我并不想评论这种观念,只是想说,我个人的观点,是平等的理念必须融化在血液中,起码这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
其实,即使我们抱有平等的理念,实际上也可能用不平等的视角看问题,从而阻止幽默的力量。
什么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不是一个褒义词,但也很难说就是一个贬义词。
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存在有一点完美主义,但并不严重。一般而言,很少有极端的完美主义者。有一句话:没有完美的完美主义者。
极端的完美主义者,会使自己的身体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一定会有健康方面的后果。这里不讨论这种情况,因为现实中非常少,没有必要。
但中间的情形则是比较常见的,个人感觉,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克服完美主义。完美主义不仅在这里有负面的作用,其实在其它方面也会有负面作用,但这里不展开这个问题,只谈它对幽默的阻止,这种阻止源于不平等的视角。
完美主义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自卫性与非白即黑观点。
前者是当听到别人的不同意见时,立即反击或者要用意志力来克制反击,后者是明显的,不用解释。
毫无疑问,前者会对双方或己方构成伤害,心理上或生理上。
我自己也间或有这样的特征,当然不严重,也不经常。但要注意到我对此有明确的警惕,所以这些特征存在的普遍性不难想象。
这两种特征是别人总结出来的,不是我的观点,只是我认同这个观点。
我倾向于认为这两个特征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努力将其克服。它们并不严重,如果我们注意到的话,通常也不会变得更严重。
更深地追究,实际上这两个特征,使我们不是平等地看待对方。我们预设我们是绝对正确的,因此别人不能有不同的观点。
由于在深层次存在不平等的视角,所以就会阻止幽默,我们的内心会变得严肃,不管是不是发起反击。
化解这个问题,还是要用幽默。
前面说到,幽默视为一种认知心态。
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是我们的意识加工过的世界,有人把这个加工称之为信息的形变。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中国人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信息形变其实是公认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作有利于我们健康的形变?这是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它对促进心理健康很有效。
我们需要先有这样的理念,别人跟我们一样,也有拥有自己观点的权利,我们要坚决维护这种权利。
同样重要的是,没有特别的理由(比如我们发现了自己观点的谬误),我们也要坚决维护自己的观点。
这样,可以作出有益的形变:对方的观点与我的不一样,可能是我的观点的补充;或者我们会感到好奇,想弄清这种观点的理由,等等。
这样,不平等的视角被抛弃,为幽默的介入打开了大门。
实际上,幽默也是一种形变,具有转化对抗的能力。
可以从另一个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是压服对方,还是寻求真理?下面这句话可以使我们愿意倾听对立的观点:
在朋友身上,我寻找的不是盲目的让步,对我千依百顺的人,我寻找的是一个美丽的敌人,能挑战我,敦促我,帮助我寻求真相。
对于一个酷爱理论探索的人,这就是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