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这本书,还是因为吴秀波和汤唯演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然后果断从当当入手。很小的一本书,蓝色的珍藏版,印刷质量非常不错。通过20年的书信写出了海莲与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同时它也被称为“读书人圣经”。
今天再一次读这本书,却是因为《一本好书》这个节目,比那些乱七八糟的综艺节目强多了。每一本好书都值得我们去品读,去刷无数遍。
这真的是一本只有爱书人才能读得懂的书,先撇开里面的情缘不谈,但就书而言,海莲爱书的程度给了我新的定义。我也爱书如命,每次拆封一本新书之前,必定洗手,读书时,必须把水杯挪的远远的,生怕把水溅到书上。
但是海莲有一点让我很难做到,就是每年都要清理一些不会再读二遍的书,把它们清理出自己的书架,让它们去实现更大的价值,去让更多喜欢它们的人去读。而我还是处在一个买、读、上架,这么一个循环过程之中,可能有的书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蒙尘了,或者就是在跟别人炫耀时,说一句:看,我读过这本书。
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学到初中也没见到过什么课外书,也或许是上学比较早,对这个也没啥概念,不过就算有想法,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一大堆的书,好像有点类似梁晓声买他的《青年近卫军》一样哈。后来去县城读高中,见到了无数的书店,也第一次进到新华书店里面,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始买书,但是大多都是花两三块钱买的作文选、短篇小说、哲理故事之类的,因为高考作文需要读这些,不过当时买了一本书,现在找不到了也忘了什么名字了,但是现在想想那本书就像是白话版的《道德经》,可能现在一直喜欢《道德经》就是因为它吧。
到了大学阶段,主要还是去图书馆借书,不过因为师范专业多少有点补助,也就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买书生涯,最开始一本是《平凡的世界》,大一军训时候就读完了,翻看一下当时写的日记,好像体会到的也就是友情、爱情、奉献、权力等等,不经历,怎么也感受不到平凡中的伟大。之后就开始读很多历史方面的书,也开始深入接触《论语》等四书五经,不过自己买书还是少。
一直到工作以后,有了自己的经济能力了,虽然不多,但是足以买的起书,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也不再去买那些盗版书,要么去新华书店,要么在当当网,只买正版书,而且很多时候都是成套成套的买,比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代经典、金庸全套武侠、余华、王小波、陈忠实等等等等,甚至网络小说《诛仙》等都买了一套,再到后来《明朝那些事儿》,慢慢地也喜欢上外国名著,毛姆、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村上春树等等,买的越来越多,读的也越来越多,渐渐地,有了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很是令人欣慰啊。就是养成了一个不太好的习惯,不爱读借来的书了,也不愿意借书给那些根本不爱书的人,我喜欢在书上做笔记,喜欢读自己的书。但是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也该清理一下我的书架了,真的有些书是只读了一遍就不愿再读的了。
今天就先说这么多吧,让我们都做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