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是华夏文明的宝贵财富,常醉心于古诗词创设的优美意境,倾心于古文中一个个激荡人心的动人故事,赞叹于古篇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文以载道,学习古文,不就是了解古代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领会作者所表的情所达的意?所以我觉得,学习古文,就是能读懂能领会就可以了,这也达到了与古人对话,掌握古人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这种看法不知是不是肤浅。
所以我想,古文的学习,重在朗读,培养古文的语感,熟悉古人表情达意的手段。古文朗读的断句,与学习者对古文理解有很大关系,会读古文,说明对古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学习《陈涉世家》这篇文章的时候,反复读后,让学生说说课文的意思,不知学生不懂还是不敢讲,没人能说出来,同桌互讲,效果也不明显,最后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先由老师示范说,再由学生讲,效果也不佳。不懂就读,但读了还是不懂,提示学生借助注释,但学生就是不知道如何借助注释,最后还是由老师包办,老师是讲得精彩,但学生有何收获呢?不得而知,估计没什么收获,只记住有趣的故事罢了!字词没落实,要考的话,估计会很惨!
讲了几节课,总算把基本内容掌握了,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知道还要花多长时间,这跟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本想尽快讲完,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如此下去,恐怕能完得成教材的学习就阿弥陀佛了!看来还得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