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号、5号周末,让自己放松,睡到自然醒。
和老公一起去超市,采买生活所需。
一起在家欣赏经典大片《泰坦尼克号》。
一起穿街走巷散步看人看风景。
一起去最爱的陕西面馆“秦人甲”吃美食。
还一起去上缴交通违章罚款,将违章记录清零,互相告诫,注意交通规则,文明驾驶。
生活需要松弛有度,不要太紧张、太用力。
晚上还做了美梦:参加朋友聚会,平时不化妆的我,描眉点唇,略施粉黛。闺蜜八岁的儿子大帅看到我,说:“杨阿姨,你年轻又漂亮”。我乐得手舞足蹈,大笑,在笑声中惊醒,原来是黄粱一梦,怅然若失,大帅童音缭绕,大帅,你真棒!
新的一周开始,五点三十分醒来,精神抖擞。
刚看完小说《灿烂千阳》。
1970~2000年三十年间阿富汗历经苏联武装入侵的阿富汗战争、美国大兵、各政党争斗不断、国内政局动荡、各种民族组织的出现,原本安定富饶的阿富汗遭到了极大破坏,变得面目全非,老百姓民不聊生,死伤无数,部分活着的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如果注定要面对悲惨命运,我们该何去何从?
《灿烂千阳》以十年阿富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阿富汗58年出的玛丽雅姆和78年出生的莱拉两代妇女多舛的命运,一部关于家庭与友谊,信念和救赎感人至深的故事。
《灿烂千阳》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小说《追风筝的人》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21周之后,又相继写了《灿烂千阳》、《群山回响》。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坚定的笔触,悲天悯人的情怀,深入描述阿富汗的苦难,丧失家园人民的悲苦。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灰尘,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1
玛利雅姆出生在阿富汗赫拉特郊区的古尔德曼村。
她的父亲扎里勒是当地一个富商,有三个妻子和十一个子女。
玛丽雅姆的母亲娜娜是扎里勒家的女佣,被扎里勒引诱占有并怀孕,随即被赶了出来。
出生后的玛利雅姆是个哈拉米,是私生子的意思,也是耻辱的代名词。
父亲扎里勒在远离人群,偏远的郊区盖了个泥屋。玛丽雅娜在泥屋里出生并和妈妈长期居住。扎里勒派儿子们定期送来食品,生活用品。
扎里勒每星期周四来看望玛丽雅姆,他让玛丽雅姆坐在他的膝盖上,给她讲故事,给她带来廉价的礼物。
但玛丽雅姆不能和别的兄弟姐妹一样去学校接受教育,一起去父亲的电影院看电影。
娜娜告诉玛丽雅姆:“对扎里勒和他的妻子来说,我和你是一丛狗尾草,一丛艾篙,杂草,人们拔起来扔掉的东西。
天真的玛丽雅姆不信,他觉得父亲很爱自己。父亲扎里勒是玛丽雅姆童年的阳光。
除了扎里勒,玛丽雅姆还有最喜欢的人——一位老人法苏拉赫毛拉,是村里的阿訇。他每星期从古尔德曼村过来一两次,教玛丽雅姆朝拜仪式,教她背诵《古兰经》,教她认字。
十五岁生日前夕,玛丽雅姆的愿望是想去扎里勒的电影院看正在放映的美国卡通片,扎里勒答应了。
生日当天,扎里勒食言了。
在泥屋等了一上午的玛丽雅姆决定去找扎里勒。母亲对她晓之以理:“你真是一个笨女孩!你以为你对他来说很重要啊,你以为你想住进他的房子啊?你以为你是他的女儿啊?你以为他将会让你住进去,让我来告诉你,男人的心是一种狠毒的东西,玛丽雅姆。它不像母亲的子宫。它不会流血,它不会为了给你点空间而扩张。我是唯一爱你的人。要是你走去找他,我就会死,我死了,你就会什么都没有啦。”
玛丽雅姆没有听母亲的劝阻,鼓足勇气,怀着对父亲的爱与信任,前往父亲的豪宅。
扎里勒躲在豪宅里没有见她,让司机拦截不让她进入。玛丽雅姆哭哑了嗓子,在豪宅外露宿一夜,第二天由扎里勒的司机送她回泥屋。
扎里勒的伪善暴露无遗。但才是苦难的开始,母亲上吊自杀了。
父亲被迫把玛丽雅姆接进了豪宅,哈拉米身份的她不被这个家庭所容纳。
在扎里勒默许下,他的三个妻子将十五岁的玛丽雅姆火速远嫁给了生活在喀布尔四十多岁丧偶失子的鞋匠拉希德。甚至都不让她跟法苏拉赫毛拉告别。
在鞋匠丈夫拉希德眼里,女人就是生儿育女的工具。痛失爱子的苍老的拉希德在玛丽雅姆七次流产,得知她丧失了生育能力后,变得越来越暴虐,无故暴打妻子成了家常便饭。
如今,玛丽雅姆害怕听到丈夫夜里回家的脚步声。脑袋里思索这个晚上他又会找什么借口来殴打自己。总会有些事情,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会让他大发雷霆:因为她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让他高兴;无论她有多么死心塌地地听从于他的要求与命令,她总是做的不够好。她无法把他的儿子还给他。就这至关重要的一点上来说,她已经让他大失所望——七次让他大失所望——如今,对他来说,她只是他的负担而已。
失去母亲,被父亲遗弃的她离开丈夫无处安身,当时的阿富汗不允许女人出门工作,女人必须全天待在家里,外出必须有男人陪同,违法会遭受家里男人的鞭打和惩罚。女人寸步难行。玛丽雅姆只能战战兢兢,忍气吞声过活。
2
邻居莱拉是个美丽的少女。
当老师的父亲性格敦厚,学识渊博。母亲开朗大方,精明能干。有两个哥哥,还有青梅竹马的恋人塔里克相伴。莱拉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
两个哥哥死在战场上,母亲从此一蹶不起,每天躲在幽暗的屋里,钻进地毯躺着。九岁的莱拉代替了妈妈的角色,放学后做饭收拾屋。
慰藉是爸爸和塔里克一家人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情。
战火蔓延,塔里克一家离开喀布尔。
当莱拉一家也准备离开喀布尔的当天,流弹落到了她家院子里,父母当场死亡,莱拉被鞋匠拉希德救活,拉希德设计找人骗莱拉说塔里克已死,并要求娶她,为自己生子。
为了活下去,为了顺利生下恋人塔里克的孩子,已有身孕的十五岁的莱拉嫁给了六十多岁的拉希德,生下了女儿阿兹莎。
莱拉的到来,让本身在家里就没有地位的玛丽雅姆更加感到的岌岌可危。对莱拉产生了敌意。
女儿的出生,让拉希德心生烦躁,听到婴儿的哭声。拉希德闭上了双眼。“那个东西是一个军阀。古勒卜丁。我告诉你,莱拉生了一个古勒卜丁·希克马蒂亚尔。”
小婴儿的失宠,让玛丽雅姆冷眼旁观。随之,玛丽雅姆吃惊地发现自己竟然对莱拉生出了怜悯。
一次,拉希德和莱拉大吵一架,把气撒给了玛丽雅姆,举起皮带,甩向玛丽雅姆。接着,一件让人吃惊的是发生了:莱拉向他扑过去,她用两只手抓住他的手臂,使劲地往下拉,但拉希德的力量带得她双脚离地,她求饶:不要打她。
玛丽雅姆没挨打。但是她们遭到警告:这里是我的房子,我不会被你们愚弄的。”
白天,拉希德出门。善良的莱拉,精灵般的阿兹莎逐渐软化了玛丽雅姆被长久折磨而变得坚硬的心。
玛丽雅姆跟阿兹莎说话时,阿兹莎只会更加高兴的嘟哝着,把她的脸埋的更深。她这么做的时候,玛丽雅姆会高兴得几乎晕过去。她的眼睛会充满泪水。她的心会飘然飞起来。玛丽雅姆一生所遇非人,多年来心如死灰,讵料却在这个小小的生灵身上找到了人世间的真情。
不堪忍受丈夫非人折磨的莱拉和玛丽雅姆带着阿兹莎拿着千方百计攒的钱准备出逃。
到了客运站,找到一位貌似善良的男子交给他钱让他帮忙以亲戚的身份把她们带上客车。男子骗了钱,并向士兵举报了她们。拉希德领回她们,殴打后被关到密不透风,漆黑一片的工具棚。
几天后,奄奄一息的她们被放出来,他还狠狠踢了一下莱拉的侧腰,让她尿血了好几天。
她们死心了,度日如年。莱拉在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下冒死生下了儿子察尔迈伊。
拉希德对儿子温柔有加,借钱给他买各种玩具。多少日子里,莱拉被剥夺了和儿子相处的机会。拉希德常带他到自己的鞋店去,任由他调皮。
他对察尔迈伊的耐心是一口永远不会干涸的深井。
晚饭后,父子俩亲密的玩着,如果莱拉不识相的和他们说话,拉希德会抬起头来,不高兴的瞪着她。如果她想抱察尔迈伊——或者更糟糕的是,察尔迈伊朝她伸出手——拉希德就会对她怒目而视。
莱拉心里发痛,转身走开。
拉希德借口借不到钱了,要求把阿兹莎送到恤孤院,莱拉坚持不同意。
她又遭到拉希德的暴打。
鞋店着火,经济来源断了,他们变卖了一切家当。
阿兹莎被送到了恤孤院。
莱拉想着阿兹莎张皇失措的脸,她是靠着玛丽雅姆走回家。
不定时,拉希德带着莱拉和儿子去看阿兹莎。拉希德越来越不耐烦,最后不去了。
去恤孤院看阿兹莎变成了莱拉生活的头等大事。没有男人陪着,她被押送回家;有时,她会被塔利班鞭打,扇耳光,用拳头击打。
但只要能见到女儿,挨打也是值得的。
有一次,在恤孤院,她竟然看到了青梅竹马的恋人塔里克。
莱拉站住了。
她喉咙发出了一声哽咽。她的膝盖发软。莱拉突然想——突然需要——抓住玛丽雅姆的手臂,抓住她的肩膀,抓住一些东西,什么都可以。她不敢动弹,不敢呼吸,甚至不敢眨眼,生怕他只是一个在远方闪闪发亮的奇迹,生怕他只是一个稍微扰动就会消失的脆弱幻景。莱拉看着塔里克,直到喘不过气来。直到眼睛一眨眼就发痛。而且,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吸了一口气、把眼睛闭上又。。睁开之后,他居然还奇迹般地站在那儿。莱拉容许自己向他迈上一步。然后又是一步,然后她跑了起来
终于知道拉里勒为了得到他,欺骗了她,用塔里克已经死亡的故事摧毁她。
3
和塔里克的重逢让莱拉悲喜交加。塔里克父母都去世了,他后悔当初没有带心爱的莱拉一起走,让她经受折磨。
“妈妈交到一个新朋友,”一天晚饭后,“一个男人。”察尔迈伊对爸爸说。
拉希德抬起头。“真的吗?”。
从爸爸的眼神里,察尔迈伊仿佛意识到他自己说出来的话已经捅了个大娄子。
拉希德挥带儿子回到楼上卧室,锁住了门。下楼拿起了皮带,不停地抽在莱拉的身上。把她举起来,向墙壁撞去,打得莱拉鲜血直流。
玛丽雅姆面对这个恶毒的一次又一次殴打她,经年累月折磨他的男人,她愤怒了,就在拉希德扼住莱拉的脖子,打算扼死她,玛丽雅姆跑到工具棚,抓起铁锹,回到客厅,看到莱拉不再挣扎,翻着白眼。
结婚二十年来,他已经从她这儿夺走太多。她不会看着他把莱拉也夺走。玛丽雅姆不允许这件事发生,她举起铁锹挥向拉希德。
这么做的时候,玛丽雅姆突然想起,这是她第一次决定自己生活的轨迹。拉希德毙命。
玛丽雅姆不顾莱拉一起走的乞求,以母亲的严厉口气让莱拉带着两个孩子去找塔里克,然后一起离开喀布尔。在她们离开后,玛丽雅姆投案自首——做为一个杀了丈夫的妻子。
莱拉从此再也没有见到玛丽雅姆。
玛丽雅姆被判了死刑。她没有懊悔,内心充满了安宁的感觉。她牺牲了自己,给了莱拉和孩子们新生的机会。
当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了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
莱拉和塔里克结婚了。他们逃离战火,去了巴基斯坦,在一个叫穆里的地方过上了安静的生活。
塔里克用爱安抚了受伤的莱拉,用耐心抚慰拉希德的儿子,最终获取了他的信任。阿兹莎获得了父母最深厚的爱,和弟弟友好相伴。生活舒适而安宁。
莱拉从来没有停止过思念玛丽雅姆。
父亲在召唤他: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
莱拉决定回到喀布尔。塔里克尊重她的选择,全家回到了她生长的地方。
她先去找了法苏拉赫毛拉,老人已经去世。老人的儿子哈姆萨带着莱拉去了玛丽雅姆曾经住过的泥屋,在破败的泥屋里莱拉寻觅着少女时期的玛丽雅姆的足迹。
“再见,玛丽雅姆”。离开时,莱拉已经泪流满面。
回去后哈姆萨交给莱拉一个盒子。是父亲扎里勒去世前留给玛丽雅姆的。里面有三个东西:一个信封,一个装满钱的牛皮袋,一盘录像带。
录像带内容是玛丽雅姆十五岁生日时想看的动画片《木偶奇遇记》。
给玛丽雅姆的信写满了不久人世的扎里勒对女儿深深的忏悔:亲爱的玛丽雅娜,我可能要死了,心肌衰弱。我玛丽雅姆,斗胆希望,看到信后,你将再一次敲响我的家门:给我机会为你开门、迎接你、把你再抱怀里……。
从信中莱拉得知扎里勒曾经去喀布拉看过玛丽雅姆,但被玛丽雅姆拒之门外,他没有得到女儿的原谅。
回到喀布尔,莱拉发现这座城市变了,人们在忙碌的重建家园。
莱拉希望妈妈和爸爸能活着看到这些变化。但是,如同扎里勒的信,喀布尔的忏悔来得太迟了。
莱拉来到恤孤院当起了老师。她知道玛丽雅姆离得并不遥远。她就在这儿,在这些他们重新粉刷过的墙壁中,在他们种下的树苗之中,在那些给孩子保暖的毛毯之中,在那些枕头、书本和铅笔之中。她就在孩子们的笑声之中。她在阿兹莎背诵的诗句和她朝西方鞠躬时念出的经文之中。但是,最重要的是,玛丽雅姆就在莱拉自己的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莱拉又怀孕了,如果是个女孩,莱拉已经给她取号了名字:玛丽雅姆。
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美国作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说: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
胡赛尼让我们看到,女人对家庭的爱竟能够让她们投入不可思议的英雄般的自我救赎,而依凭对爱的回忆,就能让苦难中的女性活过沧桑。
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玛丽雅姆生命的最后,找到了她生命的意义。她没有消失,永驻在莱拉的心中。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是战争也是人类自身发动的。战乱之际,女性的命运更加悲惨,我命由他不由我。
时至今日,阿富汗的女性也 没有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希望一千个灿烂的阳光能够驱散阿富汗的硝烟所带来的黑暗。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不忘记历史的惨痛教训,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让友谊的明灯、让爱指引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