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眼中的历史》
——读余秋雨《中国文脉》有感
历史在我眼中曾是一个个脸谱化人物组成的平面图画,曹操阴险狡诈,刘备匡扶正义,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但随着阅历的增加,才发现哪些历史故事的背后,隐藏了太多阴谋与阳谋、狡诈与坦荡、无奈与悲壮、一己私欲与天下情怀、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
《大秦帝国》《明朝那些事》等书读来,历史的厚重感常常让我顾此失彼,目不暇接。尤其是余秋雨的《中国文脉》,从文化的角度将中国历史一以贯之,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历史永远以一种简单的外貌掩饰着一种复杂的本质。民众要求简单,勾画出一个个‘易读文本’,并且由此拒绝复杂,这实在是人们的一大误区。”“文天祥就义那天,他心中未必存在对忽必烈本人多大的仇恨;而当时上上下下最不希望文天祥离世的,恰恰正是忽必烈。历史只要到了之中让两个杰出男子毫无个人情绪地默默对峙的时分,总是立即变得十分深刻,每个时辰都有了万钧之力……”
我们的眼睛久被蒙上了政治的有色眼镜,看一切事物总是非红即黑,读了《中国文脉》,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一个个平面人物渐渐立体,变得骨肉丰满,我们常常被古人的大仁大义的情怀感动着,时而会心一笑,时而豁然开朗,时而伤心落泪……
余秋雨说“李白是专门来改造人们眼神的。教会人们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发现、怎么联想……我们在他的眼里读到千古蜀道、九曲黄河、瀑布飞流时,还能读到他的眼神、几分惶恐、几分惊叹、几分不解、几分发呆。首先打动读者的,是这种眼神,而不是景物。然后随着他的眼神打量景物,才发现景物果然那么奇特。”同样的,余秋雨对历史的文化解读,也为我们改造了眼神,以成败论英雄,以朝代更替来评判文人,这种传统的“眼神”在文化领域并不合适,就像他说的:“政脉和文脉偶尔交会,但不能互相取代”。
文化如此,文学亦如此。一味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对得势者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文字,大多难以流芳百世,偶有佳作,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也只是应酬之作,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相比,总是少了生命的张力,英雄的气概和文化的气度。
功名利禄、朝代更替,并不是历史的本质,隐藏在这些背后的,是人性。王侯将相的名字,记在脑子里,那些感动过、震撼过人们心灵的人、事和文字,却留在心里,流在一个民族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