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爱汽车,爱飞机,女孩子爱公主,爱粉色,天经地义,可是如果他一直沉迷其中,是不是也让爸妈感到纠结,家里一堆的世界级绘本不看,天天盯着这动画片改变的故事书,看了又看,有前途吗?
每次当他自己拿出这些书来的时候,我心里都咯噔一下,“又是这!”
真希望他能快点渡过对汽车飞机的迷恋,这样就能多看点其他“更有意义”的书了。
“更有意义”几个字被打上了双引号,是因为这几天妈妈我自己的反思——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书?
一年前,孩子很迷恋《机灵狗故事乐园》,每天晚上看,足足看了三四个月,可是当时的我从来没有腻烦过。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套英语分级阅读读物,内容好,还能学英语,大概我当时就是这样想的。
可是小孩子自己知道在学英语吗?他肯定不觉得。
在他眼里,《赛车总动员》和《机灵狗故事乐园》有区别吗?恐怕没有,他看这些书都没有目的,只是因为好看。
那么,陪他一起读的妈妈又是抱着怎样一种心态呢?希望他学到些什么,学到知识,学到习惯,学到人世间的真谛?
如果妈妈是抱着各种功利目的才陪他一起看的,那么阅读这件事真的快乐吗?
陪伴阅读是不是变成了一种培养和塑造,而不是陪伴?
陪伴阅读的深层价值是什么?
培养阅读兴趣,没错!但是——
我小时候我母亲从来没有陪我看过书,也几乎没有给我讲过故事,可是成年后,我依然热爱阅读,如果有时间,我愿意一整天一整天的看书。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了阅读带来的快感,即使小时候没有被培养每晚阅读,你依然会爱上它的。
错过了阅读兴趣的培养,还有机会弥补。
但是有一种东西,错过了,恐怕就真的难以弥补。
那就是情感的需求——陪伴,认可,共情。
“共情”也许是被很多妈妈忽略的,我们知道要鼓励孩子,表扬孩子,这样他才会自信,所以我们会认可他,赞同他。
但是有几个妈妈能真正感受到孩子的快乐,真正地和孩子一起热爱,一起沉醉其中,一起欣赏他所爱慕的东西呢?
当一个人很热爱某样东西,他总是希望他最爱的人也能和他一起热爱。当你沉浸在某个让你狂热的事物里面,可是你最亲的人和最爱的人都对此感到冷漠,甚至反对,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心深处感到孤独的根源。
我们把有用的知识,把好的品格都给了他,是不是忘了给他一颗温暖而不孤独的心?
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故事好不好,喜欢就是好的。
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很快乐,他们总是傻乎乎地笑,傻乎乎地乐,因为他们彼此之间能达到共情。很多孩子更愿意和爷爷奶奶呆在一起,因为有些爷爷奶奶也是返老还童模样的,更容易能和孩子共情。
可是爸爸妈妈呢,不管表面上如何友好,心深处都背负着一个“我要好好培养他”“我要好好教育他”的包袱,被压得喘不过来气。
对孩子来说,每晚和妈妈在一起共读,是因为妈妈可以心无旁骛地与他在一起,一起沉浸在同一个世界里。不管书里讲的是什么,陪他一起笑,陪他一起乐,这恐怕才是让他真正感到幸福的事情。
他会一直迷恋这些动画吗?也许会。
但是,他也会热爱别的东西。
蒙台梭利说:孩子是有吸收力的心灵。
每个孩子天生都会吸收那些他需要的,好的东西。
只要我们不断地制造机会让他能接触到更多东西,等他接触得多了,自然会形成自己的判断。
如果他的心是温暖而不孤独的,他就会爱上那些让温暖而不孤独的故事。
如果他的心时常感受到冷漠,压力,他就会自然而然选择那些冷漠而压抑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