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他经过研究,提出了幸福公式的概念。他认为,人们的幸福感分为短暂的幸福和持久的幸福。短暂的幸福非常容易获得,但要保持持久的幸福感就不那么容易了。他认为,幸福的持久度等于幸福的范围加上你的生活环境,再加上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h=s+c+v。
s也就是幸福的范围。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大约50%的人格特质是由基因决定的,所以说,你的幸福感有一半是由你的基因来决定的。有一个研究追踪了22名中了彩票大奖的人,结果发现,随着最初喜悦的来临,最终他们都会回到原来自己的幸福指数附近,赢得大奖,并没有使他们比别的人更幸福,但是好消息是,假如有不幸的事发生,这个幸福的恒温仪,也会把你从低潮当中拉出来,让你回到基因为你所设定的范围之内。
即使是车祸中受伤导致半身不遂的人,也能很快适应自己身体的新情况,在车祸发生后的八周之内,这些人的积极情绪就开始超越消极情绪,在几年之后,他们甚至只比其他人感到不幸福一点点而已。84%的严重残障者都认为他们的生活处在幸福平均值甚至比平均值更高一些。
所以说,心理学的发现告诉我们,每个人在整体幸福程度方面都会受到先天基因的影响,这导致我们会有一个幸福的范围。这个范围会限制一个人幸福感的上限,但是,不要绝望,在幸福公式当中还有两个变量,可以提高我们另一半的幸福感。
C就是生活环境。在有关幸福的研究刚刚开始的时候,心理学家认为,幸福的人必须具备以下这些条件,他们要是高薪的已婚人士,并且他们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健康年轻人,不论男女,不论智商高低,他们还要有宗教信仰,但是过去几十年以来的研究发现,上述的条件当中有一半都是错的。
就从金钱和财富来说吧,一直存在着两种比较矛盾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我曾经富有过也尝过贫穷的滋味,还是有钱好;另一种说法是,金钱买不到幸福。研究者比较了富有国家和贫穷国家人民的主观幸福感,结果就表明,购买力强的国家,人民生活满意度是高的,但是一旦国民收入超过人均8000美元之后,这个相关性就开始消失,财富的增加并不能继续增加生活的满意度,富裕的瑞士国民比穷困的保加利亚人更幸福,但是和爱尔兰意大利挪威或者美国人比起来可就不一定了。物质主义似乎有反作用,在所有的阶层当中越看重钱的人,对自己的收入就会越不满意,也对自己的生活越不满意。所以金钱并不一定能买来幸福,你对金钱的看法实际上比金钱本身更影响你的幸福感。
而对于婚姻,也一直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念。有人说,婚姻是围城是脚镣手铐,但是也有人说婚姻是永恒的幸福。克里斯塔基斯等人的研究就表明,实际上婚姻与幸福的关系比金钱要更大。比如说他提到的寡居效应。但是也有一些心理学家,比如柳博米尔斯基,她在自己的书《幸福的神话》当中说到,其实人们不能认为只要是找个人结婚幸福感就能马上获得提升,所以说,婚姻和幸福也不会完全是正相关。两者很难区分因果关系。
那么健康、年龄、性别这些因素呢,这些元素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一定不是对立的。年龄变大、健康受到损害,或者是受到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的困扰,这些都不能成为对你幸福感的永久损害。即使这些外在因素有些不可能改变,有些不方便改变,但是,它们对你的幸福感可能也没有太多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它们全部加起来也只能解释8%-15%的幸福感。如果你能做得更好,那无疑可以多增加几分幸福,但是对于你幸福感最大的作用,还是来自于内在的因素,也就是你更有控制权的变量,如果你能改变它们,你的持久幸福程度才会得到大幅提升。不过这些改变肯定都是需要真正的努力才能实现。
V就是影响幸福的变量,那么究竟有哪些可以控制的幸福变量,可以促进我们产生实质性的改变,获得持久的幸福呢?这些变量主要与你的积极情绪有关,塞利格曼通过他的研究,把影响我们幸福感的情绪分为了三组,分别是:影响过去的积极情绪、面向未来的积极情绪和当下体验的积极情绪。
影响过去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满意满足成就感,骄傲和平静。面对未来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乐观希望信心和信任。当下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欢乐狂喜平静热情愉悦,和我们曾经讲到过的心流体验,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想活的幸福,首先就是要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与生具来的幸福基因,创造可以使自己幸福的环境,活在当下,积极地面对生活。
开启幸福之门,了解幸福背后的道理和原因,做一个幸福的人。